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据有关人员透露,站在台阶前迎接的蒋介石一见毛泽东进了官邸,就高喊"毛主席万岁!"喊了三次,而后他跟毛泽东会谈。蒋介石日记里面写到,他很佩服毛泽东,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广东党史》2011,(2):55-55
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也有人认为是195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的最后一条:“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其实,都不对。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3.
《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发表《"毛主席万岁"口号的由来——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张素华》一文,用文献档案澄清了1950年《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中"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并非毛泽东自己所加的事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该文还查证,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吴满有等劳动英雄在给毛泽东的献词近中日,最笔早喊者出在了查阅"毛延主安席万岁"的口号。  相似文献   

4.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委员长的邀请,来到重庆参加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赴重庆毛主席的老朋友——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先生高兴地去拜访他。见面之后,免不得要谈论诗词问题,并索阅近作。毛泽东说:战争时期无暇写诗。只抄录一首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交付柳亚子,并嘱咐千万不可发表。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0,(9):53-53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谈判,史称“重庆谈判”。在谈判期间,蒋介石曾6次高呼“毛主席万岁!”  相似文献   

6.
张奎义 《党员文摘》2009,(12):28-28
早在1945年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说过一段很值得咀嚼的话,他讲:“有一个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大公报》上,说共产党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支部生活》2013,(18):24-37
第25集命运决战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36分,476650号军用飞机在重庆平稳着陆。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走出机舱。他头戴盔式太阳帽,身着蓝布中山装,神态平和安详。他与前来迎接的各界人士一一握手,短暂交谈后,乘坐一辆专车前往桂园,住进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公馆。这个中年人就是毛泽东。他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共商国是,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建国"。毛泽东此行,举世瞩目。战后的人们向往和平,对重庆谈判抱有无限的希望。《大公报》记者描述当时各界人士的激动之情:"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那么,重庆谈判能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和平梦想呢?战后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毛泽东敢亲自来重庆,这大大出乎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8.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连续给毛泽东发电报,邀请他去重庆进行国共两党之间的和平谈判。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愿意前往重庆。没过几天,江青也借口看牙要求到重庆去。毛泽东考虑再三,向江青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不能作为代表团的成  相似文献   

9.
祝志伟 《湘潮》2013,(10):12-15
1945年7月,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撰写了两篇重要时评:《赫尔利与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和《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8月14日—23日,蒋介石3次给延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且把邀请电报在广播电台反复播放,以显示他的和谈"诚"意。但他却不做任何和谈准备,因为他认定毛泽东不会来重庆。不料,8月24日,毛泽东接到第三封邀请电报后,复电说:"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造成蒋介石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驻延安  相似文献   

11.
沈沉 《党员文摘》2003,(4):11-12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积极准备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发动内战,以消灭共产党。中共中央针对此局势,准备以不变应万变。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发表了《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的声明,与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然而,第二天即8月14日,蒋介石却出人意料地向延安发来电报,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国是”。为了弄清蒋的意图,毛泽东找来李克农。  相似文献   

12.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阜新矿业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孙洪财同志,为了搞清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历史地位发展情况,逐日翻阅了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凡是有关毛泽东的记载都作了重点摘要,其中包括:开会时何时起挂毛泽东像,何时喊毛主席万岁等等。在这个过程里,发现1943年7月8日,王稼祥同志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最早提出的时间,学术界长期以来莫衷一是,有的说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提出"人民代表大会",有的说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的演说中提出的。实际上,1937年11月1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陕甘宁特区政府通令——关于统一政府名称问题》和1944年6月李维汉在《陕甘宁边区建设简述》中都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于1926年复刊的<大公报>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成为中国的舆论重阵.自称"不党不卖不和不盲"的<大公报>,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来往碰撞频繁.客观地说,张季鸾主笔时期的<大公报>与蒋介石及其政府的关系大体上还是融洽的,蒋介石以"国士"之礼待张季鸾,张季鸾也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因此,张季鸾辞世前,留"临终遗嘱"给接班人王芸生: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张季鸾去世后,王芸生继任总编辑兼社评委员会主任.可王芸生后来却背了"祖训",抗战期间,王芸生主笔的<大公报>四次与国民党蒋介石发生摩擦,被称为"碰"蒋.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在十天之内,连续给毛泽东发去三封电报,催促速来重庆谈判。当时国共双方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又有怎样的台前幕后呢?"蒋介石如不同共产党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1945年5月,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亚洲战场胜利在望,而蒋介石是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还在芦沟桥事变八周年时发表纪念文章说:"以八年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也是新闻大家。他不仅有着一系列的新闻理论,而且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毛泽东与《大公报》有着不解之缘。其实,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已注意到《大公报》的影响。这年7月25日他曾致函萧子升,对《湖南公报》、《大公报》的评论和新闻报道作了比较和评论,认为《湖南公报》所刊载的孙中山先生等人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去重庆谈判,44天中与蒋介石会谈了10次。事后,陈布雷问起毛泽东,蒋介石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据说一天要抽五十支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会谈期间,竟然绝不抽一支烟,我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作为蒋介石的“客人”在周恩来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以安全保卫之名,指令宪兵司令张镇在毛主席的城内住地曹家岩桂园专门派出一个警卫班。于是,便引出了原该班班长李昭梅后来的一段回忆——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叶剑英转述毛泽东一段话,在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第649页中如是记载:(1976年)6月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等谈话。毛泽东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把蒋介石赶到台湾,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一件是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与此同时,《毛泽东年谱  相似文献   

20.
1946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到延安采访,在与毛泽东交谈时,毛泽东谈到了蒋介石。 斯特朗问道:“主席,你除在重庆谈判时见过蒋介石外,过去见过他吗?” “见过。”毛主席回忆着说,“那是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