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双方批判了冒牌"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要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空谈"主义",强调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实际.批判了照搬"主义",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实质上已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意蕴.  相似文献   

2.
李云霞 《理论学刊》2003,1(3):41-43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进路可看作是形上智慧的外化,即形而上学已被认为是人的本性,重视并极其强调的是实践修养功夫,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进路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拒斥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凸显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并通过实践全面展开人的现实世界.在此意义上探究开去,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又多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21,(7):65-68
1.第一个歌颂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李大钊. 2.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新青年》. 3.第一本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由陈望道全文翻译.  相似文献   

4.
<正>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六次)学科论坛于  相似文献   

5.
田克勤 《理论学刊》2003,2(1):45-49
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标志的理论创新,经历了不断发展的历程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的破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这一历程,推动了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我们建立新中国、创立新社会、推进社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它同时也告诉我们理论创新是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艰苦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理论思维的轨迹,对于弘扬理论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湖北马克思主义论坛研讨的问题包括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8.
姜喜咏 《探索》2007,5(3):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有:(1)实践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实现“软着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2)理论方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根,等等。  相似文献   

9.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他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大量使用的是社会主义一词,其实这里使用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概念。邓小平在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由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他们一南(上海)一北(北京),在党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就是陈独秀于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的,陈独秀还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海遂成为当时全国筹备建党的活动中心,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起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组的作用.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1.
陈其胜 《党史文苑》2008,1(1):25-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着手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援心,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贡献突出体现在:在党内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实践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成果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理论--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作出了初步回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俩个角度出发,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俩大源头,并找到了毛泽东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那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契合点--共产主义的理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被称为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郑琳 《党史纵览》2002,(3):44-45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80年风雨历程,始终伴随着理论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在这两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开创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也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三者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经典著作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一个,"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注重学习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文章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与"何以可能"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考察.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光大,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最早把中国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相依托.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依然面临中国化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性和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来自实践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和适宜土壤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而非机械相加、生搬硬套,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但这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种种矛盾、差异和不协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从逻辑结构看,始终贯穿着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论主线,以人为本的价值论主线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论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