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继勇 《美国研究》2020,34(1):66-82,M0004,M0005
2018年美国政府发布的《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标志着特朗普政府生物安全政策的正式出台。该战略性文件是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具体化,也是美国历届政府有关生物安全议题最系统、最全面的阐述。与前任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的生物安全政策呈现出部门协调集权化和生物威胁应对一体化的特点。特朗普政府的生物安全政策充分体现了其"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的执政理念。美国生物防御战略在牵头机制安排上的"去安全化",并没有改变美国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战略来追求国家安全利益的本质。特朗普政府通过加大生物科技领域的投入,以实现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防御系统相互赋能,在促进卫生安全的同时,维护美国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道征 《德国研究》2023,(6):30-50+147
近年来,德国南海政策调整越发明显。政治层面,德国除了在欧盟框架内发声,还越来越频繁地就南海问题独立表态;外交层面,德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由经贸合作向安全议题合作拓展;军事层面,德国海军的南海地区行动从谨慎克制向追求积极有为转变。德国南海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国家层面安全和外交政策转型的驱动,也有地区层面国家竞争和区域利益的共同作用,还有国际层面的威胁认知和“全球力量”身份塑造的推动。然而,德国政治精英的立场分歧、军事能力和社会民意的限制、价值观外交路线和对华经贸关系的制约,都将成为德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的阻碍因素。中国应密切关注德国南海政策动向,在稳固双边经济贸易关系,拓展在人为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能源转型等议题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德关系朝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巨威莉 《东南亚研究》2023,(4):113-131+157
“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将反恐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政府基本都将反恐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先议程之一。由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原因,长期以来,东南亚可谓是恐怖主义活动多发地区,并被美国视为反恐的“第二战线”。而选择与域外大国进行反恐合作是东南亚国家进行有效反恐的主要路径之一。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主要通过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以多边合作、小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为主要合作形式,以共同签署反恐宣言与决议、举行反恐联合军演、共建反恐机构与情报共享中心和反恐援助等构成合作的多重途径。历经20余年,这一合作逐渐呈现出以美国为中心的多层网络化架构,并取得了诸多成效。然而,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反恐目标与能力方面的不对称性、合作机制的低制度化以及和美国参与的间接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仍影响了合作的深化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4.
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提出的关于澜湄流域治理的新机制,水资源合作是其中的重点,而水资源安全治理是澜湄水资源关系的实质。本文通过澜湄合作机制视角研究水资源安全治理,解读亚洲安全观框架下澜湄水资源安全治理,分析影响澜湄水资源安全治理的因素,并深入阐释澜湄水资源安全合作机制的内涵、作用与影响因素,进而就中国参与澜湄水资源安全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势力,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忧。俄方认为,应当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势,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加强与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方学者认为,应当发挥上合组织在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解决中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通过经济合作使中亚国家走出贫困,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应当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与欧亚联盟等本地区其他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自2001年九一一事件至今,美国政府共发布了五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动向。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出台,阐述了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判断,提出了美国国家安全的四大支柱和六大地区战略。相比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在整体理念、地区战略、对华定位,以及新兴战略领域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转变。整体理念变为"美国优先"和强调"大国战略竞争",地区战略尤其注重"印太地区"战略,对华定位转为"战略竞争对手",在新兴战略领域更加重视网络、太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将对中国带来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7.
2013年2月上台的朴槿惠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外交政策,即"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并在国内外进行广泛宣传和研究。"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为了解决包括区域外国家美国在内的,东北亚区域内各国间的"亚洲悖论",以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软安全"问题为中心,开展多边对话机制,并致力于最终形成一个东北亚安全共同体。但该构想尚处于理论起步阶段,对合作(安全)议题、区域范围(参与对象国)、行为主体、国际机制(制度化)、推进战略等问题没有具体界定,距离政策化也还有一段距离。其间朴槿惠总统(政府)向美国和中国介绍了"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但仅得到美国的消极理解和中国原则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对该构想的实质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支持。"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应要进一步具体化、理论化,以此来得到东北亚各国一致认同且可实践的国际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6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中国与东盟10+1峰会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重要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将对亚太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平解决争端,共同承担起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的责任;推动预防外交的开展,有利于在亚太地区建立冲突预防机制;促使亚太地区大国调整安全关系,更加强调相互依赖与合作;推动亚太安全合作朝合作安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跨界水资源合作与国家间"水权力"矛盾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国际机构和部分国家开始重视"水外交",并将其视为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在湄公河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的争端也急需通过"水外交"来解决。本文在对"水外交"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将"水外交"定义为"一国政府围绕(跨界与非跨界)水合作项目和‘软水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通过技术和社会双层举措来进行解决的外交实施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三个案例分析阐明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跨界水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中国"水外交"实施不足的具体原因。本文认为中国应通过完善"水外交"体系,建立水资源合作利益共同体,借助"水资源综合管理"、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实施积极有为的"水外交"对外策略,来应对湄公河跨界河流开发中的内外困境。  相似文献   

10.
"印太"战略出台以来,日本与越南不断推进涉南海领域的合作.两国南海防务合作逐步常态化、机制化,涉南海经济合作日益全面、深入,涉南海议题支持配合更加多元、多样.日越南海合作既有提升南海议程设置地位的战略考量,又有利用南海合作牵制中国、谋求对华战略博弈主动权等动机,对地区局势稳定和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带来切实的负面影响,但受战略需求不同、政治安全互信不足等因素影响,其合作效果会一定程度被削弱.中国在坚定维护南海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应通过地区互利合作化解对华地缘政治竞争,积极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有针对性地与日、越等国开展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其安全保障问题。虽然安全合作并非"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但"一带一路"能否顺利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安全环境密切相关。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海洋安全环境的关键性区域,"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有两条涉及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海洋是中国与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各方都需要和平稳定的海洋安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双方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基础。在海洋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议题及方式,以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增量来培植各方的政治与安全互信,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良好的政治与安全环境。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平台,以构筑和保障海洋互联互通网络安全为合作目标,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可以从保障海洋航道安全、打击海洋跨国犯罪、实施海上人道主义救援和海洋自然灾害救助、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等领域做起,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海洋安全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兰江  姜文玉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6-36,152,153
2017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重启以来,马拉巴尔2020军演是美日印澳四国首次举行的联合军演。马拉巴尔2020军演折射出美日印澳四国针对中国的意愿及合作新进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基础和牵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机制,在近几年持续获得进展。美日印澳四国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对四国与中国双边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马拉巴尔2020军演后,原本紧张的中印及中澳关系继续恶化。美国进一步推动与中国的竞争。美日印澳四国不但在安全领域针对中国,还营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拜登上台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继续强化。拜登比特朗普更重视与盟友合作,借由与日印澳三国磋商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化和常态化并走向准军事联盟。美日印澳四国明确表示不会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停止针对中国,但是在经贸领域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将改善对华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升级对中国安全环境及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拜登政府正在强化针对中国的印太地区多边安全架构。美国试图在外交层面让中国陷入孤立态势,在安全层面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拜登政府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构想将让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外交局面,更加险恶的安全态势。  相似文献   

13.
韩国朴槿惠总统自从2009年以来提倡"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并向美中等国家寻求支持。"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就是以韩国和朝鲜为主,包括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蒙古等亚太国家和非国家行动主体,培养非传统安全或是软性安全热点问题合作。但该构想存在许多问题,如美国是否作为参与国加入,议题是否包含传统安全和制度化水平问题。如果美国加入,那么,东北亚区域固有的人类安全议题的选择混乱或将引起东北亚的认同性危机;议题的最终目标如果是传统安全,那么非传统安全或软性安全的重要性将被削弱;在制度化水平方面,习惯和惯例的制约性和实效性将成为问题。本文提出了作为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和平合作体,形成针对人类安全议题的"东北亚人类安全共同体"的方案,研究人类安全理论和国际机制并验证了其合理性。由此,确认了仅限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人类安全范围内形成共同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李恒阳 《美国研究》2020,34(4):94-114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迈向智能时代,实现社会生活形态的重大变革。作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领导者,美国将智能技术的发展视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战略文件和行政命令来指导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人工智能战略的重点包括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公私合作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和强化国际合作。应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竞争、促进经济繁荣和保障国家安全,是美国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因。当前,美国的人工智能战略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存在障碍、科技人才短缺,以及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导致安全困境。鉴于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抛弃冷战思维并加强国际合作,美国智能技术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地位的上升,周边国家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之中。从结构角度看,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层次性等特点,与传统的联盟体系和朝贡体系等形成鲜明区隔;从进程角度看,周边伙伴关系网络的网络体系日趋完整,具体内涵不断丰富,战略合作显著提升,体现出其在传统安全领域越来越突出的战略意涵。通过自身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可以增强中国周边政策可信性、降低美国亚太战略有效性、提升重点安全议题可控性,从而有效促进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在推进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更加重视对系统效应的预判、对网络层次的塑造以及对双边关系的评估,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外交的大局。  相似文献   

16.
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将菲律宾视为一个坚定的盟友,再次发现了菲律宾在反恐战争中的战略价值,菲美以反恐为契机开展了密切的安全合作。2004年7月菲律宾因人质事件提前从伊拉克战场撤军之后,菲美安全合作遭受重创,但随后又有所恢复。这一时期菲律宾在中美之间奉行"大国平衡"外交,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发展与中国的安全和防务合作,但是中菲之间的外交与安全合作关系未能动摇美国在菲律宾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与菲律宾的反恐合作只是菲美安全合作的一个方面,美国更重视发挥菲律宾在其全球军力部署中前沿阵地和安全合作站点的作用,美国的这一意图也反映在2014年菲美《加强防御合作框架协定》之中。  相似文献   

17.
高程  王震 《东南亚研究》2020,(1):1-19,154
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经略周边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中美战略竞争的阶段性与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影响着中国经略周边的模式和路径。在现阶段,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路径能够统合中国有限的外交资源,借助机制激励、约束及塑造等功能提升中国经略周边的质量和成果,维持在周边部分国家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本文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案例,从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视角分析其对提升中缅两国内在合作动力、维持中国在缅甸影响力优势地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就中缅经济走廊机制化建设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志斐  王婧 《东南亚研究》2023,(5):95-118+156
澜湄地区的非法移民问题主要包括难民、人口贩卖、非法偷渡和非法务工等类型,其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发展与治理等诸多因素。非法移民问题既是威胁澜湄地区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中美在澜湄地区竞争与博弈的焦点性安全议题之一。非法移民治理具有现实紧迫性,其多重性的影响因素需要复合性的区域治理方法和路径。作为中国倡导建立的首个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将非法移民治理列为重要的合作内容,在治理过程中实践全球发展倡议和内化全球安全倡议,平衡与兼顾发展和安全,力图建构完善的合作框架与机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推动对非法移民的根源性治理,引领建设更为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日趋扩大,美国和欧盟都认识到双方在数字空间展开合作刻不容缓。2010年以后,以里斯本美欧峰会《联合声明》为契机,双方在网络安全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而且成果显著。然而,斯诺登事件给欧盟及其成员国以沉重的打击,大西洋两岸间的战略互信受到了严重的质疑。虽然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重建欧洲盟国信任,但未来美国和欧盟的合作仍将面临挑战。美欧在网络安全理念上的分歧、数据安全流动的矛盾和美国的双重标准,不利于美欧合作的顺利进行。美国和欧盟在互联网领域的合作和竞争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欧歌 《战略决策研究》2024,(1):3-24+109
拜登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其上任后着手重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陷入停滞的美国对华气候合作。为此,拜登政府“内外兼修”,在国内重振气候治理政策议程,在国际上恢复履行全球气候治理义务,进而推动重启与中国的气候合作。拜登政府重启美国对华气候合作是拜登总统个人及其政策团队的气候理念使然,受到民主党气候立场传统、党内进步派施压、利益集团推动等国内政治因素驱动,同时也服务于其总体对华政策。但重启却始终难以摆脱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范式束缚,面临对华更加强硬的共和党不断掣肘、中美围绕全球气候治理责任分摊的立场差异难以弥合以及气候优先还是遏华优先的两难选择等多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