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红对党和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关键作用。遵义会议前后,党和红军把扩红工作放在首位,通过报刊、传单、标语、歌曲等实物和口头宣传相结合,积极动员,在遵义扩红5400余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遵义扩红成功,补充了革命力量,既是遵义会议实现转折的重要成果,也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2.
胡耀邦一生酷爱读书,在他60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解放后的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红小鬼”,抑或是肩负重任、日理万机的党的总书记,胡耀邦从不懈怠,始终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思考。因此,他的理论修养和政治水平不断飞跃,迸发出灿烂的思想火花。一 胡耀邦只读过一年初中。但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长进甚快。在红军时期便以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获得同志们的嘉许。然而,他的好学精神真正让同志们熟知并广为传扬却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延安之后。 在延安的时候,读书的条件极为艰…  相似文献   

3.
扩大红军是牵涉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长征中,为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党和红军展开了丰富多样的扩红宣传,包括发动全体参与的组织动员、明确尊重群众的宣传取向、采用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把握时代主题的宣传内容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1周年纪念日.前些时候我在江西庐山参加了辽宁刊授党校的工作座谈会,会后组织我们到共青城富华山下的胡耀邦陵园参观,胡耀邦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当时凡是走进胡耀邦陵园的游人,无不被他的革命生涯和光辉形象等感染.陵园从各个方面真实再现了胡耀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昭示了他的崇高理想和高风亮节的品质风范.  相似文献   

5.
尹讳斌 《湘潮》2005,(11):22-25
胡耀邦是红军时期著名的“红小鬼”,他在1931年至1932年间,担任湘赣省儿童局书记,负责湘赣苏区儿童团工作。在这期间,胡耀邦勤奋好学,忘我而创造性地工作,受到省委和苏区干群的嘉许,胡耀邦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他却险些被打成“AB团”分子,这是他曲折革命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追忆胡耀邦     
正1995年夏天,我在江西庐山参加了辽宁刊授党校的工作座谈会,会余我们到庐山附近的共青城富华山下的胡耀邦陵园参观,胡耀邦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当时凡是走进陵园的游人无不被他的革命生涯和光辉形象等感染。陵园从各个方面真实再现了胡耀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昭示了他的崇高理想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7.
红军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反“围剿”战争中,大力开展扩大红军工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扩大红军热潮。为了更好地宣传红军宗旨,配合“扩红”运动,1931年红军政治部编印,闽西苏维埃政府翻印了大量的《红军行军歌》和《红军纪律歌》,在部队、地方和学校中广为流传。这两首歌歌词通俗易懂,贯穿了红军宗旨、任务和性质,很有感染力,非常适合当时红军战士和地方上文化不高的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8.
1936年9月下旬,红一、四方面军各路红军到达会宁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群众,开展扩红建设,在会宁各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并先后组建了5个抗日农民协会: 1.会宁县刘家寨子抗日农民协会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一生酷爱读书。在60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戎马倥偬岁月,还是和平建设年代,胡耀邦从不懈怠,始终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思考。陆定一赞道:“胡耀邦读的书真不少,很有见解。他从红小鬼成了个大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正一、知心高山流水远征途,审干耀邦不信诬。秉烛读书参座赞,整军治病旧京都。叶剑英和胡耀邦一秉至公、山高水长的故事,大体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苏区反围剿斗争及随后红军万里长征期间。到了1940年代初期延安整风时,叶剑英已经很欣赏胡耀邦了。当时,胡耀邦作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组织部长,参加总参谋部的审干工作,在康生一片"特务如毛"的鼓噪声中,他坚持重证据  相似文献   

11.
1930年10月—“—小阳春”。在浏阳县18区区委做宣传工作的胡耀邦,恰巧赶上中共湘东特委前来挑选青年干部到苏区工作。在少共工作中显示了出色的组织才干和严于律己品质的胡耀邦毫无悬念地被当地组织推荐,去江西莲花县、永新县的苏区工作。选送江西苏区的青年干部在众多的青年中,挑选还未满十五岁的胡耀邦是有眼光的。他个头不高、两眼晶亮、性格清澈、办事明了。从11岁开始,他就在如火如荼的农运斗争浪潮中迅速成长,在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进浏阳县里仁高小读书后,胡耀邦更加积极参加减租减息等农民运动的宣传,被里仁小学校长——中共文家…  相似文献   

12.
宣传队救了国军三姨太 刘秀英原是被抢作妾 1935年3月底,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当时彭秀才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红军剧团作宣传队长和演员。部队一边打仗前进,一边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 红军战斗部队刚刚在剑阁县杨羚店镇将川军邓锡候部住在镇里的一个团歼灭。彭秀才奉命带领宣传队在这里宣传扩红,建立苏维埃政权。镇上,大街冷冷清清,许多店铺都关门闭户的,只有镇西头一家豆腐  相似文献   

13.
唐非 《党史博览》2005,(10):4-9
从1935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到1945年11月离开延安,胡耀邦在那里工作、生活了10年。这10年,陕北留下了他坚定的、深深的足迹,也为他此后投身波澜壮阔的、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斗争,做了政治思想上的坚实准备。在东征总结会议上,毛泽东点名:胡耀邦来了没有?站起来给大家看看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作出了东征山西的决定。毛泽东指出,我们执行的是“在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希望通过东征能建立一块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连接,在山西“筹款”、“扩红…  相似文献   

14.
石码红4军旧址群位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21日下午,红4军的先头部队进驻石码镇。红军驻石码期间,石码成立了工农革命委员会,领导龙溪县和海澄县人民,配合中央红军开展三大任务:抗日宣传、筹款和扩红。5月,红4军控制的红色区域达66.7%。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码红4军旧址群主要包括龙海一中红军楼旧址、红4军军部旧址、红4军政治部旧址、西湖小学红军旧址等处。  相似文献   

15.
正朱瑞是一位勇于接受和乐于接受艰苦工作的红军高级将领。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的8月下旬,经朱瑞多次请求,中共中央决定担任红5军团政治委员的朱瑞,与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工作对调,他到红1军团任政治部主任。军团长是林彪,政治委员是聂荣臻。李卓然回忆:这是"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周恩来副主席要我和当时在红5军团工作的朱瑞同志对调"。临危受命,出征前进行思想动员朱瑞刚一到达红1军团,就在兴国高兴圩村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他代表军团部作了动员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当时红军面临的严峻军事形势,强调了中央根据地在北线和东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一生酷爱读书。在他60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解放后的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红小鬼”,抑或是肩负重任、日理万机的党的总书记,胡耀邦从不懈怠,始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手不释卷,阅读思考。曾长期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赞道:“胡耀邦读的书真不少,很有见解。他从红小鬼成了个大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正1932年6月,谭震林领导闽西红军和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武装体系,4个月内扩红11000余人,不仅壮大了闽西地方红军,还为中央主力红军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在闽西南投下几十倍于红军游击队的兵力,对苏区进行反复"清剿";又下令砍伐红军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山林,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自首自新"、"五光十杀"等高压手  相似文献   

18.
正百岁将军裴周玉,自15岁参加秋收起义、18岁参加红军,历经三次"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平津战役与抗美援朝战争,戎马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还与刘志丹共同战斗了四个月——1913年1月4日,裴周玉出生于湖南平江县龙门镇枫树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参加龙门秋收起义,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1932年7月,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检查科科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历任红二十八军特派员,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锄奸科科长、师政治部锄奸部代理部长等职。随后,他带领工作队在汾阳扩兵,参与指挥击退日军的进攻,护送上万人次大  相似文献   

19.
正徐海东大将是卓越的军事家,一生战功赫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徐海东与毛泽东初识在陕北。毛泽东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也非常崇敬毛泽东,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把张村驿打下,大家一块去见毛主席"1935年9月初,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不久,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二十六、  相似文献   

20.
戴聪 《当代贵州》2011,(26):39-39
大型革命历史专题纪录片《扩红·贵州》座谈会9月3日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该专题片是国内首部以红军"扩红"(扩充红军)为专题的影视作品,也是我省高校首部自编、自导、自拍、自制的大型革命历史专题纪录片。该片以纪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红七军进入贵州,到1936年最后一支队伍离开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