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最近,我们对全市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从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价值把握不准,教学的侧重点有些偏颇。下面就中国地图出版社《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第五课《春天在哪里》的教学片断,谈谈小学品德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2课《我最爱读的书》  相似文献   

3.
李全 《党的建设》2012,(10):14-15
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我与《党的建设》相伴同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党的建设》把理论探讨、工作研究与基层实际工作融为一体,对党务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党的建设》正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成为我做人的好向导,工作的好参谋,品德修养的好老师,成为开启我工作思路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学会生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之一,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刚离开父母的怀抱,独立生活经验几乎为零,作为教育应在他们的启蒙阶段,不仅授以知识、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品德,养成良好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5.
品德,就是常修为官之德古语云:“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品德反映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完美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再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不可能当好官、做善事,靠投机钻营,不管官做多大。也只不过是“庸官”、“贪官”或“佞官”,只能败坏风气,危害社会。历史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陷害忠良,搞得世道乌烟瘴气,惹得天怒人怨。典型的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秦桧、贾似道,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清代的和坤、李鸿章等等。“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社会和人民的唾弃,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6.
杨小扬 《探索》2002,(5):105-106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王子与贫儿》创作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设置两个主人公错位,让人物与本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现实环境碰撞,用童话讽刺的形式,展现人物的固执、善良,人性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二是通过人物在错位后的现实环境中产生心灵的撞击,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者与劳苦人民在生活、人性上的尖锐对立,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源泉,也是品德课程改革的归宿。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用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去激活教材,建构开放性的课堂,德育教学会变得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论品德境界     
品德境界分为三类四种:恶德境界、无德境界和美德境界:美德他律境界与美德自律境界。恶德境界是坏人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恒久说来,是不遵守道德的:他违背道德干坏事——纯粹害人、损人利己和单纯害己——必定是恒久的;而遵守道德干好事——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则只能是偶尔的。无德境界是品德的中立境界,是无恶德亦无美德的境界,主要是儿童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交错地遵守道德和不遵守道德。美德境界是好人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必定恒久遵守而只能偶尔违背道德:处于美德他律境界者大多数的行为必定遵守道德;而处于美德自律境界者的行为则近乎百分之百地遵守道德。不论处于恶德境界,还是处于无德境界,道德都不会真正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只有处于美德境界,特别是美德自律境界,道德才能真正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由知性的授受模式向活动型儿童自主建构德性的模式转变。《课程标准》指出:主题活动教学是品德课程所要呈现的基本形态。教师需要用哲学思想观照,辩证地处理主题活动教学中“形”与“神”、事”与“思”、“放”与“引”的关系,以期提升主题活动教学的品质,赢得教学的高效。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第八次课改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脱颖而出。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说,新课程的教学“是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试问:处于对话情境中的教师,还要不要对学生引导?又如何引导?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应当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工作关系,这学期我担任了五(2)班的班主任兼《品德与社会》科目的教学工作。因为担心学生不能及时进教室,每当上课铃声响过片刻之后,我才夹着教科书与备课本向教室走去。尽管如此,每当我走进教室,踏上讲台扫视全班时,可总还是发现有七八个座位空缺。这节是我的课,我照例待铃声响过之后走进教室,然而当我站在讲台上环视教室时,竟然又有好几个学生还迟迟未进教室。  相似文献   

12.
各市党委,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高等院校党委: 《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和《大众日报》、《支部生活》杂志是党中央和省委的机关报刊,是指导全国、全省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我省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点:为切实做好2010年度《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和《大众日报》、《支部生活》杂志发行工作,根据中央通知要求,经省委领导同志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朱子《四书集注》的定本之异,经元代胡炳文与陈栎之争而被公开化,胡、陈分主《四书集注》的宋本与祝本,二本差异集中于五处:《大学》首章注“一于善”与“必自慊”;《论语》为政章注“得于心而不失”与“行道而有得于心”;《中庸》首章首句结语注;可离非道注“为外物而非道”与“岂率性之谓”;第九章中庸不可能注“倚于一偏”与“不必其合于中庸”。此外,《孟子集注》言不必信章注有“必信必果”与“不信不果”之别,胡炳文批评辅广“必信必果”说实误。胡炳文所主宋本为宋元学界所流行,但陈栎师徒所主祝本因《四书大全》之采信而占据明清之主流。晚清宋淳祐本的发现,廓清了《集注》中若干传写之误,使宋本重新成为流行之本。  相似文献   

14.
朱子《四书集注》的定本之异,经元代胡炳文与陈栎之争而被公开化,胡、陈分主《四书集注》的宋本与祝本,二本差异集中于五处:《大学》首章注“一于善”与“必自慊”;《论语》为政章注“得于心而不失”与“行道而有得于心”;《中庸》首章首句结语注;可离非道注“为外物而非道”与“岂率性之谓”;第九章中庸不可能注“倚于一偏”与“不必其合于中庸”。此外,《孟子集注》言不必信章注有“必信必果”与“不信不果”之别,胡炳文批评辅广“必信必果”说实误。胡炳文所主宋本为宋元学界所流行,但陈栎师徒所主祝本因《四书大全》之采信而占据明清之主流。晚清宋淳祐本的发现,廓清了《集注》中若干传写之误,使宋本重新成为流行之本。  相似文献   

15.
梁衡 《党建》2009,(9):31-31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相似文献   

16.
以极简的方式了解《孟子》,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地位看,《孟子》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二是从历史看,《孟子》曾从普通的先秦诸子跃升为中国古代的圣经,今天则是人们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三是从思想看,《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四是从文体看,《孟子》的史学性最弱、文学性居中、哲学性最强,主要是一部“形散而神聚”的哲学作品;五是从读法看,先读《孟子译注》,再读《孟子集注》,有助于人们循序渐进地迈入孟子的思想世界。质言之,读《孟子》就是与时俱进地深度敞开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7.
读《党员文摘》,经常被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的事迹感动。例如今年第2期《周恩来与党外人士的交往》一文,再现了周总理生前为党的事业广交朋友.真诚地帮助党外人士的平凡生活事例。周总理的交友,不仅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更是自身优秀品德使然。  相似文献   

18.
以极简的方式了解《孟子》,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地位看,《孟子》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二是从历史看,《孟子》曾从普通的先秦诸子跃升为中国古代的圣经,今天则是人们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三是从思想看,《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四是从文体看,《孟子》的史学性最弱、文学性居中、哲学性最强,主要是一部“形散而神聚”的哲学作品;五是从读法看,先读《孟子译注》,再读《孟子集注》,有助于人们循序渐进地迈入孟子的思想世界。质言之,读《孟子》就是与时俱进地深度敞开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9.
Iiianyi 《党课》2012,(2):120-120
第一次聆听这首作品是30多年前从罗马尼亚故事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中。这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引进的~部描写作曲家生平的电影。依稀记得好像和阿尔巴尼亚故事片《小贝尼》还有罗马尼亚故事片《爆炸》以及《沸腾的生活》等差不多同时间引进的。时隔多年,渐渐地对当时很多电影的情节都忘记了,但两部电影的主题音牙;却始终忘不了,一部是《沸腾的生活》中浪漫的主题曲,另一部就是《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中的小提琴曲《叙事曲》。在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王稼穑最近谈话》(以下简称《谈话》)以答红中社(全称为红色中华社)记者问方式,发表于1936年1月29日出版的《救国时报》上。该文共阐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国苏维埃政府对目前华北问题有何观察;二、中国苏维埃政府对于最近全国学生救国运动有何感想与主张;三、最近各方盛传蒋介石已与红军成立停战协定的事实与内幕;四、中国苏维埃政府对于组织国内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