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事天地》2014,(4):50-51
正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保险法规定,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障广大城乡参保人员的权益,对于健全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继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  相似文献   

2.
正建立覆盖城乡、消除"二元结构"、实行"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目标。2012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居保")在全国范围内的全覆盖,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6日发布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  相似文献   

3.
《人事天地》2014,(5):46-49
正为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2014〕25号),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宣传提纲如下: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暂行办法》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  相似文献   

4.
《人事天地》2014,(8):62-62
<正>上海市7月1日起启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解决参保人员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间的制度衔接问题。按照规定,参保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符合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申领条件,可将本人曾经参加过的城乡居保转入职工养老保险;不符合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申领条件,可将本人曾经参加的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保。上  相似文献   

5.
《人事天地》2014,(7):6-7
<正>新规适用谁在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间流动的农民工是主体《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将于7月1日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我国目前城镇化速度非常快,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镇,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面对人群流动该怎么衔接、其权益如何得到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爱娣 《理论前沿》2009,(11):28-30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因此应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重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和职业界限,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经国务院同意,2014年2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作为继国务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出台的又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大制度的衔接问题。暂行办法出台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样的意义?近日,笔者深入桂林市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进行走访调查。  相似文献   

8.
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现行养老保险法虽然规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不足,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建议按照以下思路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定期投入、强制保险、明确保险主体缴费份额和缴费年限、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管理以及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与转化制度。  相似文献   

9.
陈禹存 《人事天地》2014,(10):66-66
<正>本刊讯(通讯员陈禹存)近日,防城港市上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业务培训班,县、乡两级城乡居保经办机构的30多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业务骨干为县、乡两级城乡居保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讲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制度、新政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及经办规程、城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实及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从合理确定养老保险水平,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和监督;合理设置个人账户,解决养老保险空账运行问题;消除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差别和限制,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一体化,并大力发展其他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直接损害参保人的利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影响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国应在不改变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下,颁布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农民工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可以一并转移其个人账户及其统筹基金,改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以便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城乡间顺利转移接续。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我国长期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双轨制和城乡二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群体间的养老待遇差距悬殊。改革开放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但由于政府行为偏离公平价值理念、既得利益群体利益壁垒牵制、原有政策惯性和惰性的影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打破路径依赖,坚持立法先行原则,归正公平价值理念,强化改革协同性以及搭建政策博弈平台,才能实现养老公平。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的衔接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新农保和城保制度衔接是新农保与其他诸多制度衔接命题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两者衔接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对新农保与城保制度比较,提出两者衔接制度的目标、原则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农村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研究,借鉴国外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提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框架,以期为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存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不合理,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和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加剧等问题。为此,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尽快健全多层次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属高校一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从全球的经验看,确保劳动者的养老权益不因跨地区流动而受到损失有两种措施:一是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在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已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全国漫游"的时刻,文章着重探索省属高校全额拨款单位的养老保险转移办法,认为可以借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的规定来实行类似的"无差异对接"。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起,我国颁布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新农保制度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该制度的实施价值在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无法避免的缺陷,其中,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捆绑机制"。"捆绑机制"的存在影响了我国新农保制度的独立性、自愿选择性和普惠性,背离了我国社会化养老的大趋势,进而阻碍了新农保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缓解农村养老压力、改善农民老年生活的重要制度。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该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农民的新需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的养老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雏形,即五保供养制度来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则先后确立了老农保和新农保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回顾这段历程可得出经验:党的领导是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基本前提;科学的社会保障理念是维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建设农村养老保险,要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相结合,以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配套措施为保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已初见雏形,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制度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1、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不仅表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制度不统一,也表现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制度不统一,而且还集中表现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率与支付标准上不统一。由此引发了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