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输入与输出一直是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研究已不再是新议题,但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现象,从心理语言学维度去探究其原因的文章甚少。本文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点,从语言输出过程中的记忆提取和遗忘两方面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慧芳 《学理论》2012,(12):238-239
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及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现代心理语言学及多年旅游英语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从多元化语言输入信息、多元化语言输出环境及多元化考评标准模式等三方面构建多模态化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率提供实践经验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常洪艳 《学理论》2014,(4):183-184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作为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网络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在语言学领域仍然是全新的话题。从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心理的角度对观察到的网络语言中的男女差异现象进行解释,并且探讨影响网络环境中男女不同的语言特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的重要特征意象性出发,探讨意象与语言在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出意象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很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5.
宋安宁 《学理论》2012,(21):248-249
第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语言的输入输出与互动。互动性的教师话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本文通过探讨教师话语互动性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探索提高教师话语互动性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会运用语言,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6.
广告是人们了解信息、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广告语言的变化发展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特别是广告语言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从交际能力、社会生理需求及语言规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广告语言的语码转换现象对人们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为语言的规划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满亮 《学理论》2009,(11):194-195
语码转换是双语或多语语言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汉语为主体语言的歌词语篇中,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相当普遍。从文献上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歌词中语码转换较少。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不同于其他类型语篇中的转换,有其特定的原因和功能。这些原因及功能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语言问题不仅存在于语言学领域,也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阈可以了解到:语言不仅仅只是人们利用的工具或手段,它是人的一种活动,一种与人的其他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活动;人只有在语言中才有了理性、思想、观念,语言是人的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车琳 《学理论》2012,(33):161-162
语言是复杂的实体。哲学的语言转向使语言问题成为哲学和语言学的共同研究对象。文章试图从哲学的指称理论来审视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问题,即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问题,旨在提出语言符号根本属性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安亚玲 《学理论》2014,(26):59-60
维特根斯坦可谓是当代成就最为卓著的哲学家之一。从他早期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入手,主要分析他后期所主张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其深刻的反本质主义纲领。这一纲领不仅是我们探寻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内涵与价值旨趣之差异的重要理论观测点,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语言学研究以及英美分析哲学研究的进路与取向。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历来是重点、难点,本文从语言哲学、汉字构形学、隐喻理论三个角度探析汉语语义生成的机制,从老子、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观点引发出关于语言学中语义生成性的思考,初步认为汉语语义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4)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国内外在心理词典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进而对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者大脑中的存储、输出等进行阐释,从而建构心理词典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此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入手, 结合一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实证调查, 对青年流行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认为青年流行语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迁,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年本身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4.
王晶 《学理论》2011,(12):308-309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一系列深邃的思考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同时他的许多观点也成了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就有关于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的区分。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社会行为;言语的语言学是人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工具的过程及结果。本文从言语语言学入手,介绍翻译中的对等模式,试图从言语语言学解释英汉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浩 《学理论》2012,(28):188-189
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单单依赖输入或者输出都不能充分完成语言习得的过程,而是应该以同等的重视程度来将二者完美结合。输入是习得的先决条件,输出是习得的必然过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实践,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输出和输入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效率。  相似文献   

16.
侯艳芳 《学理论》2014,(2):182-183
英语课堂中的意义协商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的过程。经过互动协商的语言对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和产出有效的语言输出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分析意义协商的理论依据基础上,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意义协商的发起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鼓励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下:学生主动发起的意义协商数量很少;增加师生意义协商的机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意义协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季瑞端 《学理论》2010,(9):78-79
性别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研究点。对国内外的性别语言研究做一回顾,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语言与性别相关研究的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唐超  王悦 《学理论》2010,(27):242-243
语言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一直研究的问题,历史上关于语言的习得理论主要有刺激—反应说、建构论、天赋论等等,但是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语言的习得过程。维果茨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运用到语言的研究中,为语言获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从语言发展的顺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方面对维果茨基心理语言观的一次再认识,并找出对当今幼儿语言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间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研究对象的转换有其发生的深刻基础.语言学转向破除了传统哲学研究的一些固有弊端,却也因其过于理性化使得哲学丧失了自身的活泼性,远离了社会现实.同时也成为了科学的附庸,模糊了哲学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20.
弗雷格开创了现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的先河,他的意义理论,即涵义指称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直接产物。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的表征具有认识论与本体论意义,意义澄清成为哲学分析的灵魂,语言学转向开启当代哲学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