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刘强 《国际展望》2024,(1):37-53+158-159
自2018年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强硬以来,特朗普政府与拜登政府都主张对华战略竞争。这表明美国两党的对华政策达成基本共识,将中国作为“主要挑战与对手”,逐渐偏离过去的对华“接触政策”,转而采取以竞争为主的对华政策。尽管美国两党的对华政策在转向强硬方面具有共识,都以战略竞争概括其对华政策,但在对华强硬程度上存在分歧,且两党在对华战略定位、政策目标、竞争强度与合作意愿方面也不尽相同。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关键分歧,就是民主党试图坚持对华战略竞争,同时确保中美竞争不失控;共和党则倾向于对华更激烈的竞争,对华政策具有较强的对抗色彩。美国两党对华政策出现分歧,既有两党背后的利益群体与价值观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也有两党政策精英的对华交往水平存在差异的因素。未来,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分歧将继续存在,也有趋同演进的可能。中国需积极应对,加强与美国保守派的政策交流,尽快确立发展中美关系的指导原则,尽力牵制共和党对华战略中的消极倾向,推动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于时语 《南风窗》2007,(22):76-77
在目前的初选阶段,凡是拉美裔和黑人组织召集的辩论会,民主党候选人趋之若鹜,而共和党候选人却以各种借口"逃课"。下届美国总统大选,目前还处在两党众多候选人各自"内战"之中,但是局势日渐明朗。除非意外发生,在民主党方面,看来是克林顿皇朝"复辟"的阵势;共和党方面,基本上也是朱利安尼与罗姆尼的对决。总统大选的热潮,迟早将从党内竞争转向两党决战,而两党机器也早就开始向这一方向运转。各种迹象表明,基于皮肤颜色的族群战略将是2008年两党决战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3.
2009年10月22日,在中国访问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总书记贝特朗接受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记者专访,就中法两党和两国关系、中国发展、法国全方位改革等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别在波士顿和纽约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分别正式提名克里、布什为党的总统候选人,并通过新党纲,从而为两党总统竞选正式拉开了序幕.从两党竞选纲领和两位总统候选人发表的言论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党今后的基本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5.
佚名 《法制博览》2011,(3):66-68
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强算得上是个经历坎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文强有着特殊经历,在中国现代史上,很少有像文强这样,在国、共两党都担任过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6.
杜伊沁译 《当代世界》2010,(1):36-37,40
2009年10月22日,在中国访问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总书记贝特朗接受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记者专访,就中法两党和两国关系、中国发展、法国全方位改革等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7.
李俊福 《当代世界》2015,(11):18-21
<正>应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9月23—27日率中共代表团赴俄罗斯,出席两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共同举办的"共同胜利的70年"主题研讨会、联合文艺演出以及两党地方组织代表和双边媒体交流等纪念活动,会见俄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和俄中央及远东地方政府领导人,实地考察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俄营地遗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在贵阳召开(2007年7月28-30日)@何志强~~  相似文献   

9.
7月28-30日,第三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在贵阳召开.短短的三天时间,来自中越两国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知名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围绕"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中科学、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会议主题,相互介绍各自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而坦诚的研讨,令人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8—11日,应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会主席阮氏金银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访越期间,张德江分别会见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国家主席陈大光、政府总理阮春福,与阮氏金银举行会谈,会见祖国阵线主席阮善仁。此访是在2015年中越两党总书记实现历史性互访并达成重要共识、中越两党分别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届四  相似文献   

11.
记者:自2002年中苏两党建立关系,尤其是2003年签署两党合作议定书以来,两党保持了良好互动,尤其近年来两党高层互访不断.机制化交流全面推进您如何看待两国、两党关系?您认为党际交往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总统选举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歧巨大、斗争激烈。政党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民意互为对立,鸿沟日益扩大。两党实力相对均衡、选情胶着的"摇摆州"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州的共和党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选民身份法和瓦解有组织的工会等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削弱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和实力,巩固并扩大了自身在选举中的相对优势,民主党基本盘萎缩,共和党所获选票比例相对上升,最终在"胜者全得"的制度下,2016年特朗普在该州胜出。从摇摆州两党选民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选民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透视美国政党极化和争斗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2月21日至2017年1月16日)2016年12月18—23日,应尼泊尔政府、老挝人民革命党、越南共产党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赴尼泊尔出席第七届尼泊尔"中国节"暨第二届"加德满都文化论坛",赴老挝、越南出席第五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和第十二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苏共二十二大之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分裂趋势日益明显。至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之前,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主旋律是意识形态大论战,双方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苏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三、十四周年的纪念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显得相对冷淡,表明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经无法维系两国传统的同盟关系。我们可以中国外交部新解密档案为主要依据和支撑,从这个特定视角来管窥这一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高级别互动"。此次访问正值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布局2016年大选之际,在此背景下对美国大选及对华政策进行前瞻分析,有助于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塑造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方向。2016年大选将产生美国历史上第45位总统。民主和共和两党都将首先在初选中选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然后两位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角逐。目前,在共和党的众多参选人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布什总统  相似文献   

16.
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印度最重要的两个共产党。从两党的新党纲来看,新世纪以来两党思想有了明显的趋同现象,在对印度国情分析、对印度国家性质认定、革命的性质与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明显淡化。两党理念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国内坏境的重大变化,例如苏东剧变、印度国大党政策的右倾以及印度人民党的崛起等。然而,思想趋同并不等于思想相同,两党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了两党56年来的首次会谈,双方在“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下,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第三条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本文将对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18.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恶化了已陷入僵局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一个非常直接的信号是,1962年2月两国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2周年的纪念活动,成为1951年以来最为冷清的一次。这表明,苏共二十二大以后,中苏双方都对该条约维系两国同盟关系的作用及其象征意义丧失了信心。本文以中国外交部新解密档案为主要依据,试图从这一特定视角来审视当时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特有的总统选举制度,选举人团制度是一个长期备受争议的政治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虽然美国民众以及自由主义政治精英要求废除选举人团制度、实行总统直接选举的改革呼声强烈,直选改革提案也一度几近在国会两院通过,但反对力量借助修宪程序阻止了改革.选举人团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两党政治问题.鉴于民主、共和两党对选举人团制度本身的认识分歧、两党政治与种族政治问题的交织,以及与该制度直接相关的选举利益,两党难以就直接选举改革达成共识,导致改革难有实质性突破.在此背景下,新的改革运动全国普选票州际协定试图从州层面逐步实现直接选举.这虽不失为一种潜在的改革路径,但围绕于此的争议表明,改革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国内经济疲乏不振、两党政治斗争导致政治"失能"等现实,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大部分心思和精力不会倾注在外交问题上。但在挑战颇多的对外政策议程中,如何与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不能忽视的课题。美国对华政策仍将维持"防范+接触"这一延续多年的总体框架,但需应对两国关系竞争性和相互依存程度同时上升的复杂局面。随着202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规模有望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奥巴马第二任期将是中美两国寻求"竞争性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