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列宁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观,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完整理论,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环节的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俄国农民被旧制度置于"活不成也死不了的境地";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印度农民"被投入苦海".由此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农民"是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在东方其他国家,农民已经接受了苏维埃的思想,可以在这些国家建立农民苏维埃.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应该得到全社会帮助的思想里可以获得东方新政权帮助农民的思想启示;列宁则就新政权从生活上和生产上帮助农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友唐 《党史博采》2007,1(10):44-45
<正>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农民、士兵,以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  相似文献   

4.
李勤 《党史纵览》2006,(9):9-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交战国出现经济紊乱、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捐税加重的状况,使城乡人民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而俄国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革命运动.各国人民纷纷效仿俄国,掀起反对本国统治者的斗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高潮.西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斗争.工人运动在欧洲此起彼伏,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俄国人民具有伟大而深刻的创造力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源泉。列宁提出,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人民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革命创造力、俄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创造了苏维埃等观点。二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俄国人民自己创立的。列宁提出,"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源泉、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力、人民的创造力受到苏维埃俄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激发苏维埃人民的创造力等观点。上述列宁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浩瀚 《探索》2007,10(5):110-116
工农民主专政思想是列宁领导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列宁把它看成是彻底推进俄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实际上提出了新型民主革命的问题,二月革命后列宁虽然在口号上不再提它,但是实际上却是在为完全实现工农民主专政而制定斗争策略.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并没有完全理论化,其中包含了向社会主义革命直接过渡的思想萌芽.由于国内外矛盾的交织,工农民主专政因为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而破裂,为无产阶级专政所取代.这种取代在日后阶级斗争缓和下来之后没能进行调整,最后发展成为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建设中,列宁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对国家职能作了深入的思考,指出了国家具有阶级压迫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虽然现在离列宁的时代已是世纪之隔,但他在《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至今为我们探析社会主义国家职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作用,是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瑰宝。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即承认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的时候,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党,“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规划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没有资产阶级参加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四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党内外引起了分歧与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对俄国革命形势持不同立场.《提纲》指出,俄国革命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加米涅夫和普列汉诺夫等人认为,《提纲》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的“总公式”.列宁指出,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旧公式不能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不实行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夺取政权就是向小资产阶级投降;《提纲》中的措施不是超越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作最初准备.  相似文献   

10.
王超 《唯实》2011,(8):56-59
列宁的《四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党内外引起了分歧与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对俄国革命形势持不同立场。《提纲》指出,俄国革命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加米涅夫和普列汉诺夫等人认为,《提纲》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的“总公式”。列宁指出,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旧公式不能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不实行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夺取政权就是向小资产阶级投降;《提纲》中的措施不是超越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作最初准备。  相似文献   

11.
今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纪念日。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伟大的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3页)。以这场革命为新起点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旷日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历史性解体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内部原因造成的,据此就有人认为“俄国革命具有原罪”。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发动革命本身这一点,而在于革命后在怎样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列宁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列宁不同时期的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专政思想:专政是特殊的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对整个社会的政治领导,是唯一的、不与他者分享的政治统治。列宁的专政思想,是一个全面严整、层次分明、成熟系统的科学体系,不能割裂或实用主义地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阶级定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6.
1917年3月列宁在从西方回国前夕撰写的有关文章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展开社会主义革命,但俄国无产阶级可以使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使俄国革命成为全欧洲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使西方的无产阶级起来同资本主义决战。至十月武装起义胜利以至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列宁一直持上述战略思想。列宁的《四月提纲》未提出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天才计划",只是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一九一七年八至九月间。二十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提上了实践日程,因而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就具有了首要的意义。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一向持着机会主义的见解。他们公开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鼓吹露骨的机会主义,宣传阶级合作思想。列宁说,这些人“在实质上跟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多大  相似文献   

18.
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是依据马、恩的有关论述,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十月革命前,列宁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反对建立联邦制。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确定苏维埃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接受并采用了联邦制的国家形式,从而使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统一两者得到兼顾。此外,列宁把自治问题与俄国多民族的实际联系起来,与民族自治相结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在国家和政权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相似文献   

20.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日理万机中,非常关心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给予中国革命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历史上列宁曾三次接见旅俄华侨刘绍周。刘绍周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受到列宁三次接见? 刘绍周,又名刘泽荣,1892年出生于广东省高要县,在他5岁时,随父移居俄国。在那里,他完成了高中、大学的学业。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25岁的刘绍周亲眼目睹了这场伟大的革命,接受了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