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值此中日建交40周年,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让日本大为尴尬的美国外交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  相似文献   

2.
正如田中对孙平化所说的那样,到目前为止,为中日恢复邦交而奔走于东京、北京之间的日本人,大都是在野人士。于是,田中决定,在他访华前,要派自民党的人来打前站。1972年9月14日,田中派出了他的访华先遣队──自民党议员访华代表团,为他来京作准备。代表团由自民党日中邦交正常化协议会会长小板善太郎挂帅,川崎秀二、宇都宫德马、小川平二、竹下登等23名自民党众、参两院议员组成,其中曾任过内阁大臣的有12人。当时的情况是,虽然田中已决意访华,但是,自民党内部在邦交正常化问题上仍存在着赞成和反对两派意见,思想一时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3.
审时度势,卡特终于批准 布热津斯基访华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中美曾就两国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问题举行过多次谈判,但始终没有达成协议。到了1978年春,曾经冷却了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又重新提上日程。这首先是由于美苏关系出现了波折。苏联利用“缓和”,稳定了西线,开始向非洲渗透。继安哥拉事件之后,1977年苏联又通过古巴策划建立“红海邦联”  相似文献   

4.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对这次尼克松访华的详情和意义,许多人已是耳熟能详。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1972年,尼克松“跨越太平洋”访问中国,并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在访华期间,尼克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次会晤使尼克松喜出望外,因为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原定会谈只有15分钟,但这次会晤却延续了将近1个小时。然而4年之后,已经下台而且在美国声名狼藉的尼克松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已是颤颤巍巍,说话都不清楚,却又同尼克松会谈了1个小时40分钟。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大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30年前的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越过辽阔的太平洋向中国人民伸出和解之手,前来北京进行他自己称为震撼世界的“打破坚冰”之旅。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30年后,美国第43任总统布什于2月21日~22日访华,适逢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30周年。通过这次访华,中美双方又把两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美关系风雨30年 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当时,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公报中有关的重要内容,至今仍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法律基石。  相似文献   

9.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状态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然而由于美国对华政策更多的是服从于美苏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步履艰难,从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到福特总统的无奈,直到卡特总统上台并经历了一年多的犹豫之后,才完成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充分说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迟缓的原因主要在美国方面,美国因素成为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1948年,杜鲁门派经济合作总署署长霍夫曼作为"特使"访华,实地了解中国经济及以前美国援助的使用状况.然而,蒋介石宴请霍夫曼的结果却演变成一场外交风波……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特使关键时刻访华 1948年底,热衷内战的蒋介石政府被人民解放军的一系列攻势打得焦头烂额,蒋介石一方面派夫人宋美龄到美国搞公关,另一方...  相似文献   

1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的大门豁然开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脚步显得十分沉重和  相似文献   

12.
王泰平 《湘潮》2010,(1):32-36
<正>1972年,记载了我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踏上访华的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短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有一位类似基辛格这样的人物,他就是原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竹入在1972年以"特使"身份访华,商谈中日关系正常化。然而,他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初,美国总统卡特执行国务卿万斯的"苏中等距离"政策,不仅未能使美国从中苏双方获取战略利益,反而造成了苏联扩张主义的加剧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以下简称正常化)在其任内的首次推延。苏联的战略威胁、万斯访苏的失败及第二阶段战略武器谈判的止步不前,为中美接近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保持正常化势头,美方决定派遣万斯访华来试探中国的建交态度与底线。但在《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初步达成与亲台势力的反华鼓噪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特决定再次推延正常化,授权万斯对华提出"最大限度"方案。  相似文献   

15.
1973年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5次访华。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等同他举行了会谈。双方重申了1972年2月发表的联合公报的各项原则和为实现关系正常化所共同承担的义务,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6.
从1969年开始,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经过初步接触和相互摸底,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此后,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中美之间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各自作出了打破“僵局”的努力,经过第三国的多次传话,终于导致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实现了两国高级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发表了“本世纪最出人意外”的公告,从而使中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一个既写共同点,又写明分歧的联合公报,引  相似文献   

17.
(十一)曲折建交——邓小平明确表示,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卡特盘算着:如何既同中国建交,又能“同台湾保持足够的联系”中美两国建交,走过了曲折的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了“一个中国” 的原则,并承担了最终从台湾撤军的义务,打算在第二届任期的头两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3年,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这是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为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进行了有效的工作,并为中美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打下了基础.正当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时候,双方国内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自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虽因台湾问题尚未建交,但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要克服这一难题的诚意。尼克松访华时曾承诺,他将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9.
四、中美建交对台湾的影响 1969年10月,尼克松在联大公开表示愿与中共谈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驱逐台湾政府,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力。1972年2月27日,中美公布尼克松访华的《联合公报》。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它标志着一个时  相似文献   

20.
“乒乓外交”是20世纪中国外交史上的专有名词.狭义的“乒乓外交”系指1971年4月,毛泽东决断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北京,周恩来周密安排了他们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隔绝22年之久的冰河,由此铺设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广义上的“乒乓外交”,还包括在这一时期以中国乒乓球队参赛为契机,中国与尼泊尔、日本等国改善外交关系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