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眼下,干部工作中十分流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提法,从字面上看似乎只要把有能力的人推上去,把平庸的人拉下来,就算完事。以“能”、“庸”作为取用干部的标准,相对论资排辈的传统来说,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择能舍庸的工作过程,若是只把眼睛盯在孰能孰庸的识别上,而不是造成“庸者”居位的机制上,显然有本末倒置之嫌。产生“庸者”在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领导者识人用人不当造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器大用,即领导者对干部拔高使用。譬如有的领导把小单位、小部门的优秀负责人,提拔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上,拔苗助长,造…  相似文献   

2.
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竞争引入干部工作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高兴地看到,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发表一年来,一大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能者”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但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志却因大批“能者”被重用而产生了一种错觉,片面认为只有“上者”才是“能”,没有“上”就算不上“能者”.因而,工作干出一些成绩,就想在仕途上更“上”一步.以显有“能”,如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为组织上是认为自己“无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埋怨组织不识才,不辨能,有的甚至意志消沉,工作打不起精神来.有些地方为了稳定“书”心,只得对一些未“上”的“能者”加长凳、戴官帽,搞徒有虚名的职下“级”升,形成了干部职级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民主测评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综合考核干部的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但能充分体现民主,使人民群众在干部考核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自主权,而且能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鉴别出干部谁优谁劣,为干部的奖惩、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干部任用上真正做到“能者上,相形见绌者下”。 然而,近年来有些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和机关单位在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过程中,只图搞形式,走过场,发一张表,打一个分了事,使民主气氛不浓,工作不扎实,测评活动有头无尾。群众把测评表填好交上去后,测评就算结束了。真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至于结果如何?被测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下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制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干部“下”的问题,不是简单降职就能解决的,而现今的制度对待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往往只强调调整,不注重调下干部的下后安置和合理使用。实际上,调下干部情况有多种多样,有的是自身能力不适应问题,也有的是组织使用不当问题。要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下”的出路,用其所长,使“下”的出路明朗…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忠县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干部能上能下的新的用人机制,着力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近两年来共有近40名正职领导干部降职转任,50余名领导干部因超继任提名年龄改非,20余名领导干部因考察确认不能胜任领导工作而平职改非,进而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管理机制和“以实绩论英雄、以人品论高低、以民意向背论取舍”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中,流行着一种说法:“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胜劣汰”。笔者认为,改革中涉及人的问题,“庸下”、“劣汰”之类的提法,弊端甚多: 不符合干部职工队伍的实  相似文献   

7.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怎样让他们“下”来,如何安置“下”的干部。要转变“官”念,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从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人手,破除“唯官是尊”、“上荣下辱”:“下必有错”、“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等错误思想认识。要正确界定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解决好干部“下”的标准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把握的问题,切实做到“上”能服人,“下”有依据。  相似文献   

8.
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抓落实、求实效,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目前却有少数干部工作沉不下心、干事沉不下身、落实沉不下力,对情况不明不白、看问题不深不透、做事情不痛不痒,热衷于“应付”工作、“应付”组织、“应付”群众,被群众唤作“应付式干部”。  相似文献   

9.
某 单位一位德才素质较强、工作实绩明显、群众口碑好的年轻干部 ,几次被推荐担任领导职务 ,均被分管干部工作的一位负责同志以“政治上不可靠”为由压了下去。私下一打听 ,原来此年轻干部曾向监察机关举报了本单位的一个领导干部的违纪行为。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这是一个干部讲政治、讲正气的表现 ,不但得不到提拔重用 ,反而被戴上“政治上不可靠”的帽子 ,真是匪夷所思。这不能不让人们对一些领导干部所谓的“政治上可靠”的标准产生怀疑。提拔任用的干部政治上必须可靠 ,这一点没有错。不过 ,什么样的干部才能称得上政治上可靠呢?是…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是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十五”计划乃至本世纪中叶远景目标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推进干部“能下”。早在 196 2年 11月 ,邓小平同志就在接见参加组织工作会议的同志时指出“多年来 ,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 ,能上不能下 ,现在看来 ,副作用很大。我们面前摆着这个难题 ,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唯一的出路是要能下”。时至今日 ,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仍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一干部“下”难 ,是目…  相似文献   

11.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认真做好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但目前不称职干部难“下”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1、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调整不胜任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决心不大,态度不坚决,抓得不紧不力。存在着等待、求稳和应付的消极心理。2、未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上下观”、“荣辱观”及“无功便是过”的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有消息说:近5年,全国共有9743名处 级干部和366名厅局级干部因不称职、不胜 任现职被调“下”。 过去很长时期,对干部基本上是一“包”二“保”:到了某一级别,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有人这样形容,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经济上不装错兜,生活上不上错床,差不多就能“把当官进行到底”了。结果,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不堪重负。现在,“不犯错误不调整,不到年龄不下岗”的传统终于被打破,干部不再“只进不出”,确实是个好现象。 不过,与干部的“进口”相比,其“出口”未免过小了。以长沙市为例,两年“下”了6…  相似文献   

13.
人生活于社会,社会就要评价人。这评价,对个人可决定得失荣辱,甚至可影响生死存亡;对社会,则关系把管理主导之权交予谁手,所以也决定着一单位、一社区乃至一国家之命运。有道是“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干部的评价遴选,似乎还应放在这决定因素之先,怎样评价遴选好,真让“行的”人“行”,就成了个大问题。 以往,在某种范围内和气候下,这个重大问题却被作了过分简单化的处理。具体办法常常是让领导的个人偏好或者说意志去决定谁行,谁不行。其弊端很明显,已被一句民间创作的对联概括: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与这种旧法不同,近几年随着干部制度的改善,我们开始反对由个别人“说”谁行不行,而注重从实践中显示谁行不行。这就叫“凭实绩用干部”。这句话,不仅成了组织人事工作本身的重要共识,也很为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是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十五”计划乃至本世纪中叶远景目标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推进干部“能下”。早在1962年11月,邓小平同志就在接见参加组织工作会议的同志时指出“多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现在看来,副作用很大。我们面前摆着这个难题,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唯一的出路是要能下”。时至今日,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仍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我国的干部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改革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是在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被推上领导岗位后 ,由于诸多因素 ,一些德才平庸、不能胜任现职者 ,却难以调整下来。这种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导致领导干部队伍恶性膨胀 ,冗员越来越多 ,队伍越来越大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困扰着领导班子建设 ,制约了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因此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必须着力解决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下”的问题。  一、干部“下”难的原因造成干部“下”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具体到每个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基本的政治素质问题。目前开展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也就包含了讲学风。只有从政治的高度看待学风,才能解决干部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端正学风、发扬优良学风的自觉性,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一、学风问题必然体现干部的政治素质学风问题不仅是个干部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问题。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学风的日常表现,而它直接体现的是干部的政治素质水平,反映着…  相似文献   

1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手里掌握着人民给予的权力,党的干部既有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毫无疑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应成为党的干部正确的权力观。但是,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中,却有一部分人权力为谁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权力腐败成为党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人手中的权力为谁?为升官。一些干部把“有权就有一切”奉为信条,不遗余力的“跑官”、“要官”、“买官”,他们不是对人民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对个别领导负责,在实际…  相似文献   

18.
报载,河南省禹州市法院在衡量干部问题上实行“不廉洁一票否决制”,即:不论一个干部的业务水平有多高,其他方面的条件多么优越,只要存在不廉洁问题“这一票”,就否决这个干部被提拔、重用的资格,同时还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止,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这一制度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衡量提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准则,在今天我们党面临改革开放考验的新形势下,值得大力提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  相似文献   

19.
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多年来困扰干部工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它削弱了干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削弱了干部的事业心和创造活力。完善干部退出机制,解决能下能出问题,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阳泉矿务局的思想政治工作,近几年搞得有声有色。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凝结着全局广大政工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也体现着党委“一班人”务实进取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班长”赵芝田就是他们的代表。“首先要有政治责任感” 1985年,赵芝田由阳泉矿务局局长改任党委书记。有人对他说:“你当书记不是时候。”他微微一笑:“难度是有,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许现在正是时候。”他上任后,针对当时基层出现的谁承包、谁组阁。谁说了算的倾向,理直气壮地在干部工人中宣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对近几年精神文明建设被忽视。企业党组织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和谈化的做法,他十分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