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联解体的表象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发生了分裂,号称已经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分崩离析了。本文总结了苏联民族理论和民族自治政策方面失误的教训,认为苏共在民族理论上教条主义地奉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承认各民族共和国有分离的自由;在具体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过程中,苏共又没有尊重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权,对于国内出现的俄罗斯族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注意不够,也缺少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3.
政治信仰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导致人民群众失去政治信仰的原因有四: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削弱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权利;三是苏共领导人推行的一些不当的方针政策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异;四是民族问题处理不当产生了民族隔阂与分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立陶宛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戈尔巴乔夫及苏共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也有美国通过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施加压力。美国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的干预,是影响戈尔巴乔夫及苏共对立陶宛去留的判断,导致立陶宛独立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等奖赵常伟《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新论》二等奖陈 露《西欧社会党的组织改革及政党现代化进程》戴海东《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等奖宋坚刚《略论封建因素对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危害及其原因》檀雪菲《从决策失误到丧失政权———浅析苏共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对执政规律的违背》陈少康《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张利华《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吴丹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王松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认识》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3年年会中青年优秀论文名单  相似文献   

6.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改革苏联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从1956年<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1963-1964年"九评"期间的重要文献来看,毛泽东在探索改革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但也出现了重大的认识反复.导致毛泽东最终走向对苏联模式维护和强化的原因主要是毛泽东没有构建起对时代发展新的理解,以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列宁的党建思想特别是其后期提出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专门就俄共(布)党"文化力量"的缺失而提出的。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在苏共历史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苏共丧权、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无不与其长期忽视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能力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8.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将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方式解决各民族之间的问题.然而,在对待犹太民族问题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东欧.总体上采取的是对犹太人打压的政策.对犹太民族政策的失误,可以说是苏东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政策失误的典型.本文以前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为切入点,揭示波兰犹太民族政策的背景、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腐败与苏共垮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纵观世界政党史,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来讲,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这是因为:第一,苏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亲手建立的政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第二,苏共独掌政权70年,不像东欧一些国家,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存在形成致命威胁的反对派;第三,苏共不是在战争中被拿枪的敌人所征服,而是不战而败,是"和平”解决的问题,是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亲自宣布解散了苏共.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二十大是"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政策调整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产物,是"苏联模式普遍化"进程和新中国借鉴苏联初期探索中遇到的事件,从内容到形式、从影响到结果都有特殊意义。苏共二十大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纷繁复杂,起伏发展,但以苏共二十大为标志,体制改革和模式转换始终是贯穿其后60年社会主义历史的一条"红线"。当前,社会主义改革还在路上,要以史为鉴、把握大势,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