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54年9月15日,1211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中南海怀仁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召开.标志着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得到全面确立.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留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从起步到遭遇曲折再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04,(10):9-11
从1954年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50个年头.50年,对一个人而言是大半生,而对于一个决定国家政体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50年又是何其短暂.因为它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永远年轻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全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特点。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4.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标志着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日月经天,星移斗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走过整整60个春秋。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国家的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  相似文献   

5.
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一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巴黎公社的委员制和苏联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于中国革命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创造出来的.它同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大50年     
前言 近代民主和法制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跻身于这个洪流中,带领中国人民不仅寻找着民族独立和繁荣的道路,而且寻找着民主和法制在神州大地上的具体实现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诞生之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从那时起,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人大代表结构 依法保护农民政治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形势下,人大制度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许多新课题。统筹城乡人大代表结构,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的农民名额,保护农民政治利益,便是其中之一。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备受关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中依法履行管理国家事务、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和对“一府两院”实行监督的重要职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人大代表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能作用的发挥。去年,…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04,(10):4-7
前言 近代民主和法制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跻身于这个洪流中,带领中国人民不仅寻找着民族独立和繁荣的道路,而且寻找着民主和法制在神州大地上的具体实现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诞生之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从那时起,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地方立法,是从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规章权开始起步的,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光辉历程。二十年来,我国的地方作为国家立法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与中央立法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法规体系。地方立法制度愈加完善,截止到1999年7月,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  相似文献   

10.
1979年选举法把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实行差额选举制度,这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80年起,在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扎扎实实地先后进行了三次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在此过程中,曾两次修改选举法,使之逐步完善。实践证明,选举法的基本原则是符合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它对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人民的法制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大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实践朱庚,蒋碧昆从1954年宪法诞生之日起,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到现在已整整40周年了。人民代表大会从建立到发展,历经长期的艰难曲折,现在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40周年,回顾过去,面向未来,这对...  相似文献   

12.
<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对此,我们以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为中心,从我国宏观的政治体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内部微观的组织活动两方面,对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如何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仍然是我国人大制度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江淮法治》2014,(9):51-51
在1954年宪法通过之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讲话中时常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到1954年刘少奇同志在所作的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提法才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自 1 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 ,已整整 50年了。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功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大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经验.深入研究地方人大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推进人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淮法治》2014,(11):49-50
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发展。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进展主要有:(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进展首先是从理论上的突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苏青 《江淮法治》2009,(23):31-31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法律和决议,正式确立了一项新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发展。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地方政权体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进一步发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作用的重大措施,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30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向前,工作机制更趋科学、工作程序更为规范、工作方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代议制在当今民主国家中,西方国家叫议会制度,我国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潮涌江淮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江淮儿女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呵护下,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从淮河两岸到长江之滨,从美丽的城市到广袤的乡村,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勇立民主法制建设的潮头,扬帆击水,劈波斩浪,开拓奋进,铸就辉煌。50年来,特别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25年来,我省各级人大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人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我们徜徉在5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深感值得书写的内容太多太多。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谨以资料辑录的方式,勾勒出我省人大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足迹,以期能使广大读者加深对人大制度的理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大潮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