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瞻仰歌乐山红岩烈士纪念馆时,一份题为“狱中意见”的历史文献引起了我的注意。重庆刚刚解放,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的幸存者罗广斌受狱中同志们的嘱托,将《重庆党组织遭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况的报告》交给了党组织,“狱中意见”是报告的第七章,也就是最后的结论部分。  相似文献   

2.
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数百名红岩志士倒在了血泊中.但在血与火中,先后有33名共产党人、志士和2个孩子奇迹般地脱险.笔者曾先后采访多名脱险者,记录下了当年发生的一个个奇迹……  相似文献   

3.
那是1998年10月29日,我来到了歌乐山。虽已是初冬时节,但歌乐山上依然是满目葱绿。不过,就在一片葱绿的世界里,却有一座当年吞噬残害了不少先烈生命的“魔窟”。当我迈进魔窟之一的渣滓洞监狱门坎时,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在监狱的高墙上封满了一道道的电网,...  相似文献   

4.
紧急行动 在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向四川进军,重庆指日可下的前夕,川东地下党组织于1949年7月发出号召,加快营救战友的工作,特别是要尽一切努力解救渣滓洞、白公馆被关押的同志。被关在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的我党同志多达数百人,他们是民族的精英、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亲密战友。 当我们住在歌乐山时,经常看到山下密布的碉楼上,敌兵荷枪实弹来回巡逻,铁丝网栏着的高墙内,有我的妹夫  相似文献   

5.
刘健  张琴 《当代党员》2006,(8):30-31
沉沉的夜色,不时传出警犬的吠叫;江姐英勇就义;革命先烈用红色被面和草纸绣成五星红旗……在歌乐山白公馆监狱牢房,观众随着剧情时而悲伤愤怒,时而慷慨激昂。这是全国首部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的场景,它每晚都在50多年前的原址再现当时情景。  相似文献   

6.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天安门前礼炮声震撼大地的时候,重庆歌乐山却仰天长啸,悲声壮绝!被关押在人间魔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白公馆、渣滓洞里的200多名革命志士恨饮枪弹,在重庆解放的前夕壮烈牺牲了。年仅13岁的蒲小路就是其中一个。 1948年9月,渣滓洞集中营新押进来一个身穿国民党草绿色军装的小孩。这个小孩就是蒲小路。难友们十分好奇:渣滓洞监狱是关押“政治犯”的地方,难道这个孩子也是“政治犯”?不错,人间确有这等荒唐事,蒲小路的罪名岂止是“政治犯”,还是“军政要犯”呢! 原来,蒲小路是四川西充人,不到8岁时,父母亲就在贫病交加中先后过世了。为了活命,他只好去给地主当放牛娃。有一天在山上放牛时,恰巧遇到两头牛打架,其中一头牛在打架时跌下坎摔坏了腿,小路心想这下闯大祸  相似文献   

7.
“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岁末年初曾轰动京城乃至全国各地。展览唤起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怀念。更激起了人们对刽子手们的无比愤恨。《炎黄春秋》杂志近期披露了我公安部门当年侦破、抓获曾任中美合作所白公馆看守所看守长杨进兴的经过,这个特务在解放后意隐姓埋名潜伏下来,长达6年。我们特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说起发生在重庆的惨案,人们恐怕都会想到发生在歌乐山下渣滓洞、白公馆的"一一·二七"大屠杀。其实,论规模、惨烈程度,论牺牲人物的历史地位,重庆历史上却还有一桩大惨案,它就是1927年的"三三一"惨案。值此"三三一"惨案9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此稿,以此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革命英烈和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9.
山城重庆。绵绵夜雨,清晨仍未歇息。我冒雨行往歌乐山——当年国民党特务机关关押、迫害、屠杀革命者的白公馆和渣滓洞所在地。出租车沿山路上行,碉堡、铁丝网和一处灰蒙蒙的院落在视野中出现。这就是被称为“活棺材”的渣滓洞监狱。在狱中我看到,与女牢相连的上下两层16间牢房,复原陈列着被捕的百余革命者当年的生活情景。牢里虽没了革命者的身影,但他们“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的凛然浩气仍在回荡。“你又镣铐着回来了,毒刑没有屈服你的忠贞;……叛徒见你而颤栗,敌人见你而震惊。”这就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  相似文献   

10.
<正>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江姐》,提到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里的共产党员们牺牲前集体留给党组织的最后遗书——"狱中八条"。1949年11月,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两座监狱的共产党员们,通过脱险同志向党提出了一份意见和建议,即"狱中八条":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  相似文献   

11.
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展览》再度风靡全国;2000年,“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再度动人心魄……一个个革命者鲜明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英烈群像中,有一位长着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的共和国小烈士,他,就是国民党监狱在册的“政治犯”——“小萝卜头”宋振中。  相似文献   

12.
看过长篇小说《红岩》的人,都知道四川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却很少有人知道益阳也有过这样的魔窟“渣滓洞”。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军队节节败  相似文献   

13.
国庆快到了.那一天,我先后参观了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出来后在歌乐山的烈士墓前徘徊,久久不忍离去.站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渗透的土地上,面对烈士的英魂,我悲愤、难过、沉痛,我思索、感奋、呐喊! 任何毒刑和残杀都奈何不了革命志士.敌人对革命者施用的是什么毒刑呵!恐怕连地狱的阎王看了也自愧弗如.在杀人魔窟渣滓洞中幸免于难的革命志士张泽厚,愤恨控诉敌人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吊打,血肉横飞,断了手腕,烂了背胸;老虎凳,折断了脚骨;钢针穿指甲,鲜血淋漓;红铁签烙全身,肉焦气臭;坐电刑,犹如万针刺心;踩杠子,骨断筋折;辣椒石灰水灌鼻孔,口内鲜血直淌;吊"木脑壳",头痛得快爆炸;钢针铁棒毒打,皮破肉烂,然后贴上纱布和棉花,隔两天把纱布棉花撕去,鲜血长流,惨痛至极.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这部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从红岩精神到三峡移民精神》的最终成果,其中专章阐述了《歌乐山英烈精神》。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歌乐山英烈精神”的概念并作出理论概括。这部著作由王进、高宝柱主编。1996年,王进同志第一个对“红岩精神”作出了理论概括,备受社会及学界瞩目。在概括“红岩精神”理论内涵12年后,他为什么要在书中专章阐述“歌乐山英烈精神”?本刊特发此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我的心曾被关怀的目光烤暖,我的心曾被救援的手从秋季直接递到春天。我的心已懂得保有爱的火焰,我的心已懂得输送爱的光和热……” 唐山人自编自唱的歌曲,唱出这个城市特具的别样韵味——这是一座熔铸着全国人民无私的爱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所在地,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直到重庆解放才被摧毁的国民党特务机构军统局集中营——一座关押革命志士的人间魔窟。设在这里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更是罪恶昭彰的两口活棺材。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之际,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1月27日之夜的集体屠杀更达于疯狂的极点,200多位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及  相似文献   

17.
孟力 《红岩春秋》2012,(5):101-102
1948年9月,受挺进报事件牵连,共产党员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捕,随后押解到重庆,关进渣滓洞监狱楼七室,次年初转入白公馆关押。在渣滓洞,罗广斌遇到了他的上级——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委员张国维,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他们虽彼此熟悉却不能相认,  相似文献   

18.
罗广斌,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红岩》的第一作者,当年从白公馆、渣滓洞“11·27”大屠杀脱险的革命志士,如何会在文革中起而造反,又如何未能脱险而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19.
渣滓洞监狱位于歌乐山山脚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理位置很是隐蔽。监狱铁门索性修在了十几级台阶之下,墙头缠绕的电网、院内矗立的岗楼,只有走下台阶时才看得见。  相似文献   

20.
《先锋队》2003,(4)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江南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后转重庆歌乐山监狱,先后关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黄家园子和白公馆,遭受了比过去更加残酷的折磨,但始终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廖公在马家洲集中营还画了一组反映狱中生活的自画像,共8幅。这两幅(图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