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武帝判斩昭平君《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病逝以后,她的儿子昭平君日益骄横,后来终于喝醉酒杀了人,被关押在内宫监狱。由于昭平君是公主的儿子,又是皇帝的外甥,廷尉不敢擅断,便奏请武帝论决其罪。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武帝,他垂...  相似文献   

2.
帝聪明能断①,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②。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③。隆虑主病困④,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⑤,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⑥,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  相似文献   

3.
门可罗雀     
正出自《史记》,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罗,捕鸟的网,此处用作动词,张网捕捉。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汉初时,汲黯、郑庄位高权重,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二人失势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于是司马迁引用汉文帝时大臣翟公的例子说,起初翟公做廷尉,  相似文献   

4.
“肃贪”自古有“严令”刘忠元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历代的“有为之君”为了维护自己的”长治久安”,曾制定了一些“廉政肃贪”的法令,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西汉惠帝、武帝时期,朝廷就规定:官吏若贪赃受贿,则一律处死,并陈尸市井示众。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吏“在法十匹,...  相似文献   

5.
上官桀;本是汉武帝时未央宫的厩令;到武帝临终时已经成为受遗诏的辅政大臣。考察其发迹的历史,却是缘于一件因祸得福的小事。 一次.武帝生病.病愈后发现未央官的御马瘦了许多,这位酷爱马而多疑的皇帝顿时大怒道:“厩令是不是以为我不再需要马了”,于是找来上官桀要重治其罪。上官桀狡辩道;“听说皇上龙体不安,臣日夜忧惧,哪里还有心思喂养御马呢?现在皇上龙体大安,臣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言未毕巳泣不成声。武帝见状,怒气顿消,认为其忠心可嘉,不仅不治其罪!反而格外器重,逐步把他从一个厩令提拔为骑都尉、太仆,直至受…  相似文献   

6.
为政九德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10):45-45
皋陶是舜帝时的贤臣。一天他与大臣禹、泰伯三人在舜帝面前讨论治国的方略。皋陶说:“如果人君拥有盛德,处理政务持中无私,光明磊落,大臣必然能尽心辅佐,达到天下和谐。”禹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皋陶答道:“要谨慎修身,深谋远虑。处理好和部族的关系,才会得到贤人的辅佐。  相似文献   

7.
王蓓 《共产党人》2007,(5):35-36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今河南汲县)人。东汉初大臣。曾任郡功曹、侍御史、成皋县令、沛郡都尉、汝南郡都尉、南阳郡太守等职。东汉初期,社会动荡,军队扰民现象时有发生,百姓深受其害。杜诗  相似文献   

8.
穆公任贤     
边鸿基 《求贤》2010,(3):54-54
春秋时,秦穆公是秦国有作为的明君.在秦穆公五年.晋献公用计灭掉了虞、虢二国.并俘获了虞国之君和大臣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从秦国逃跑到楚国,被楚国农夫抓到。  相似文献   

9.
法与天下共     
伊强 《前线》2015,(3):118
汉文帝时期,张释之由兄长出资做了"骑郎"的小官,在这个位子上呆了十年也没有升调。后来受到了高官袁盎的赏识,才升了几级。又因缘际会给文帝上谏言,受到称赏重用,才能优异表现突出,一直做到廷尉。廷尉在当时为九卿之一,掌管刑狱,是国家的最高司法官员。有一次皇帝出行,从渭河的一座桥上过,有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乘车的马匹受到了惊吓。侍卫立即就把这人抓住了,交给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就审问起来。那人说:"看到官府的人  相似文献   

10.
谄谀者宜惕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下邦人姓翟的,起先当廷尉(最高司法官)时,宾客来往极盛,把大门都堵塞了:罢官后,则大门外可罗雀。后来,翟公官复原取,又当了廷尉,宾客们又准备前往巴结,翟老先生便在门上写了24个  相似文献   

11.
后来居上     
高深 《先锋队》2016,(5):54
汉武帝时的汲黯曾任中大夫,因为他常向武帝直言劝谏,武帝不甚喜欢,便把他调去任东海太守。汲黯在东海郡颇有政绩,威信很高,受到百姓拥护。于是,武帝便又把他调回京城,任主爵都尉。可是他本性难移,说话仍是直来直去,还是不受武帝青睐,他的官位就一直提不起来。汲黯一向瞧不起的张汤和公孙弘,因为善于讨好武帝,倒是从小吏一跃升到汲黯之上。汲黯心里不服。《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  相似文献   

12.
正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西汉大臣。历任鄠县县令、兖州刺史、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封氾乡侯。何武几十年宦海沉浮,其克己奉公、公正执法的事迹千古流传。汉成帝诏举贤良方正,太仆王音推举何武,何武应召对策,成绩优异,被擢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升任扬州刺史。当时,九江太守戴圣,史称"小戴",与其叔戴德合称  相似文献   

13.
汉代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出生在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的富有家庭,家中有大批藏书。他一生好学不倦,心思纯一,“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凭着这样一股顽强精神,他成了汉朝立国后第一批精通《春秋》的专家名士。汉景帝时,董仲舒做了博士——皇帝的顾问官。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以贤良的名义被推荐给武帝,武帝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的三篇对策受到了武帝的特别赏识。此后,董仲舒在朝中做过议郎、中大夫,还外出给武帝的两个哥哥江都易王和胶西王担任国相各若干年。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矛盾重重,董仲舒“为人廉直”,难于容身,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相似文献   

14.
《说苑·君道》中记载:有一天,齐景公宴请百官后,射箭比武。景公射箭,即便是脱靶,也喝彩不断。事后,景公失望地对大臣弦章说:"自晏子过世之后,没有人指出过我的过失。刚才射箭脱靶,那么多人竟然一起喝彩!"弦章说:"这是各位臣子不贤的缘故,他们的才智不足以知道您的过失,勇气不足以触犯您的脾气。但有一点,我听说‘国王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  相似文献   

15.
宋太祖登基后创新“站朝”。这项创新改变了会风会纪。 在宋代以前,级别够高的大臣在朝堂上还是有座位的。譬如,东汉末年,曹操上朝时,汉献帝就要给他看座;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登基时,就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虽然这些事都发生在臣强君弱的特定时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相似文献   

16.
破格任贤     
胡昌方 《求贤》2012,(1):53-53
晋朝初年.武帝司马炎准备攻伐吴国.同时西部凉州戎羌猖撅犯疆.一时国家急需贤才猛将.虽然早有荐举人才的法律。但程序繁琐,难以应付紧张的局面。于是下诏求贤.要求各州县大力推荐优秀人才,不限人数。不限资历.朝廷自会破格任用。不久兖州推荐了一位名马隆的年轻人.荐举书中说马隆“智勇双全、颇具名节。”武帝立即召见.在问对中,马隆对时局的看法极得武帝的赞赏。  相似文献   

17.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21):81-81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张释之任廷尉。有一日,汉文帝外出巡视,途经中渭桥。这时,忽有一人从桥下窜出,使皇帝的御马受到惊吓,险将文帝摔下车来。于是,文帝当即令人将他捉住,押送至廷尉张释之处,令张予以重惩。  相似文献   

19.
《学习导报》2011,(15):31-31
A君对B君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在这里没有任何发展,我恨这个公司!”B君建议说:“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j!这个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A君问:“那什么时机比较好?”B君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相似文献   

20.
陈木 《唯实》2002,(4):75-76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像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