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家     
《新民周刊》2012,(36):16-19
环球热点A中国云南震区灾情基本得到控制9月9日,云南彝良震区,王明才(化名)将去世的10岁孙子背回家,徒步5个小时,他没让孙子离开自己的后背。因儿子儿媳外省打工,他和孙子王小林(化名)相依为命。9日,小林病重,他背起孩子,往镇上的医院跑。但一路因地震塌方,耗时是平时4倍。到了镇上的医院,医生对奄奄一息的孩子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变化,主要研究了东亚社会中的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这四个社会中电视剧是如何对家庭和家庭关系进行再现的。该研究的研究范围如下:首先是对电视剧中再现的家庭结构和状态进行分析;其次集中研究家庭关系;最后将关注点放在了电视剧中再现的个体性问题上。通过研究可知,从家庭自身的中心性层面来看,韩国最为明显,而日本并不是从基础的家庭关系,而是从新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中国不同于日本和韩国,家庭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结构。同在中华文化圈的台湾地区则在乡土剧这一类型里,主要是强大的家长式权威下的两代为中心的家庭。  相似文献   

3.
小林一茶(1763——1827)是日本封建社会末期著名的俳句诗人,在当时的日本诗坛上,他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齐名。在小林一茶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及其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表现了日本封建社会末期江户时代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的贫困生活,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社会处境和思想情绪。与同时代松尾芭蕉的立场、人生观截然不同的是,小林一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幕府统治阶级对广大群众的残酷剥削,揭示出了德川幕府统治在表面繁荣强大的背后所潜伏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小林一茶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写实性,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20):18-18
同样一个影人,在法国"现实世界"与在中国"虚拟世界"中,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唯一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娄烨的《浮城谜事》究竟给法国影评人留下了何种印象?它是否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准?中国与法国的读者面对的绝对是两个现实、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5.
2020春节前夕,新冠疫情汹汹而来,席卷整个大地,武汉封城,举世瞩目。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我们走在地狱的屋顶,凝望着花朵。"如果掀开无数的屋顶,我们可以收获无数的故事。彼时的武汉,太多离散,而悲戚之中,却还有花朵。《穿过寒冬拥抱你》就是讲这样一个故事:"我去过很多地方,我用拥抱遇到很多的我们。"  相似文献   

6.
杨江 《新民周刊》2012,(45):52-52
对于外界将张彦称为"女版药家鑫",张彦二叔认为,这起事件不是药家鑫案翻版,而是小悦悦事件的翻版,因为案发后,围观者上百人,却对张彦脱衣服等失控的行为无动于衷,表现冷漠,光顾着掏手机拍照、摄像。在尽力还原事实尤其是弄清楚张彦是"真疯"还是"装疯"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很想知道,这起悲剧给两个家庭留下了怎样的创伤?王艳丽...  相似文献   

7.
"弃老"是中日两国共有的古老风俗,尽管与"敬老"的传统相悖,但确是两国漫长的农业文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日本小说《楢山节考》与中国小说《爸爸爸》中关于"弃老"的故事均能在中日民间传说中找到故事原型。"弃老"风俗中,老人或是被家庭遗弃,或是为了家庭、种群的存续和繁衍主动放弃生命,这反映了家庭养老能力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显得弱不禁风。通过对故事原型以及小说文本的分析,分别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挖掘"弃老"现象的深层原因,其根源在于物资匮乏和粮食短缺,此外还受制于村落共同体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等因素。中日同为东亚国家,目前又是人口老龄化颇为严重的国家,探讨"弃老"风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伟 《新民周刊》2012,(2):74-77
张燮林、殷佳珍家庭从全国2.5亿个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届五好文明家庭"的十佳之一。在中国乒坛,张燮林曾经以其独特的直拍削球,享有"乒坛魔术师"称号。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与潘多、郑凤荣、杨扬、杨凌、穆祥雄、熊倪、李玲蔚一起,在全世界观众的注视中,托起奥林匹克会旗进入"鸟巢"会场……这样的一位在体育界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寻找母亲》和《风琴的位置》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代表性。而且两部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女性角色的"离别"展开。除去"离别"的表面意义,这种贯穿小说全文的行为也表达出了女性对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愿望与诉求。本文将结合荣格的原型分析法,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离别"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4):64-67
从明星到草根,从家庭关系、相处观念到教育方式,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从各个方位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典型家庭生活现状。对XXS来说,放大100倍的除了场景,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故事。用看似简单的游戏任务,缔造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调动全家去体验一同拼搏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编与读     
《新民周刊》2012,(42):8-8
《求子黑市调查》(2012年第41期)"女人生孩子要趁早,有了孩子就要要,生完孩子再做事业,一生最好生两个。"在绝大多数国人眼中,俞瑾医生这样的理念与国情不符,与国法相悖。但在一个一生关爱女性的医生心中,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生两个还是很必要的。失独家庭问题日益严重,这个真是悲哀。我们这里已经有失独组织,而且我看到...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说家风"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体现着各自的价值追求和传承;无数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则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家风的背后,折射的是社风民风,反映的是党风政风。从古至今,家风建设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曾国藩治家八字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德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可创 《德国研究》2003,18(4):46-53
本文对德国和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因素是影响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家庭来源、所学专业和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取向类型等因素对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年龄因素对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陈寒溪博士《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一文所做的回应。本文先进一步澄清国家的"声誉"与"威望"两个概念之间的根本性区别。之后,本文解释了中国在参与国际制度中的声誉考量:在结构性压力下,为了避免受到遏制,崛起中的国家具有建构良好声誉的动力,积极显示自身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宽慰其他国家,从而消减被遏制的可能性。既然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困境不可能彻底消除,那么中国之所以通过参与国际制度塑造自己的声誉,主要目的是竭力避免成为体系主导国家集团的遏制对象。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人权与安全制度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中国既不采取制衡战略,又不是简单地追随或者跟风。本文认为,《商榷》一文的价值在于,促进了对国家声誉研究的精致化、层次化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1,(1):1
近年来,学界对东亚秩序的研究兴趣迅速上升,因为它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东亚往何处去"的问题。孙学峰和黄宇兴的论文对东亚秩序的变迁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决定东亚秩序未来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秩序的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  相似文献   

16.
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然而,究竟是以中国当代现实政治的立场来"改造"俄苏"红色经典",以期让它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当代现实政治服务;还是凸显俄苏"红色经典"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不牵强附会的现实阐释,这是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接受史中一直存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过去和现在俄罗斯的人口状况,认为政府应提供经济资助,鼓励家庭生育两个以上的小孩。  相似文献   

18.
严琦 《中国政协》2020,(6):68-69
作为连任三届的"老"政协委员,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不断锤炼道德品行,在工作中努力做践行"亲清"政商关系的表率。树立新时代政协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软实力"逐渐成为了中国一个时髦的话语,它甚至超越了学术的范畴。本文将对比并分析中美两国学者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以"谁是日本社会女性的人生赢家"为议题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评价标准。日本社会对成功女性的评价存在"家庭角色(妻子、母亲)+α"这样一个模式。文中对该模式的形成及其反映的女性性别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日本社会对女性"赢家"的评价表明了家庭角色实现是女性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女性社会性贡献及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