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纵览》2006,(5):54-54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完成,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当时,在知识分子中间,有些人对刚刚过去的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肃反心有余悸:还有些人在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2.
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是他所留下来的极其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破旧立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党对文化的正确领导;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广泛地利用旧知识分子和努力培养新知识分子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朋 《理论学刊》2013,(2):112-116
在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方式"这一传统价值观的考古式剖析,托尼·本内特建构了治理性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将文化看作一个社会的治理领域,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治理性文化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表现在:一是从文化研究的维度引入文化政策考量,关注文化运行的制度设计;二是透析文化机构的政治理性,增加文化机构的社会效用;三是呼吁知识分子放弃单纯的批判立场,实现批判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双重结合。治理性文化观为当代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和范式。  相似文献   

5.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学习苏联经验,借鉴西方政治体制的某些优点,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立足于中国实际和民族特点,批判地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知识分子由民族的、爱国的立场推进到人民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力推动了知识分子对新生国家政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客观真理性与价值崇高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认识逻辑,是在新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生成的自觉思想认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思想自身矛盾运动的思维辩证法,在思想交锋中走向辨明是非,达致认同;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发挥着凝聚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进而捍卫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新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划时代的意义,增进了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感,也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7.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完成,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当时,在知识分子中间,有些人对刚刚过去的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肃反心有余悸:还有些人在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汇集起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强大力量"。10月28日,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就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王东明指出,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新情况、国内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现代传播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的兴起带来了一系列的跨学科对话与跨领域的阐释实践,形成整体性批判性的阐释视野,对当代台湾左翼思想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研究拓展了台湾左翼论述与实践的空间,文化研究的行动转向为台湾知识分子的左翼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左翼思想的导入,重构了文化研究的批判视野和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战略。习近平关于知识分子重要论述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责任和历史使命,还指明了党在新阶段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坚持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为新时代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利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解和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已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问题.<纲要>指出,要从围绕、贯穿、提出、构成这八个字的内部构成上把握和理解.所谓围绕,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所谓贯穿,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贯穿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所谓提出,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谓构成,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观点、思想、论断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善于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善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联系起来学习、思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弄通弄懂.  相似文献   

12.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建设和批判方针,改造知识分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重要思想,这些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当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取得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挫折,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大震荡和政治大变局,引起和促成了社会风俗、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思潮,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和宋明道学,倡导个性自由、利己主义,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和人格平等,表现出中国人文主义的思想觉醒.  相似文献   

14.
社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标识和精神符号,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功能是用哲学的方式切中社会现实。狭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几乎同义。全球化境遇下的紧张状态和矛盾冲突是承认理论及其争论进入公共领域讨论视野的现实动因,批判学派的承认理论由此应运而生。承认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转型。社会批判学派的承认理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座"思想富矿",对它的开掘有助于中国学者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和理论走向。对于当代中国学者而言,当前重要的学术工作也许不只是从事一般的概念考证、代际划分和规范定义等细节考察,而是用"世界眼光"对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承认理论及其完成的理论转型、思想实质和当代价值进行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刘仓 《党史文汇》2012,(8):4-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1954年10月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到1955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1955年1-9月份的主要工作给中央的报告》后基本结束.这场批判运动因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牵动着学术界的神经.否定和肯定这场批判运动的争论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6.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学习苏联经验,借鉴西方政治体制的某些优点,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立足于中国实际和民族特点,批判地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在延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对提升中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延安整风中,中共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延安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最终使延安知识分子实现了群体转型,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18.
五四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造国民主奴根性,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主体: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明确中国文化转型的民主化方向;引入优秀的国外文化,提供中国文化转型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在延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对提升中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延安整风中,中共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延安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最终使延安知识分子实现了群体转型,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爆发的非宗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提供了历史机遇.在该运动中,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主革命理论展开的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突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批判宗教的范畴,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批判中的优越性.在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传播,吸引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也促使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