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现实的物质力量和价值追求是形成"美好生活"的基础。"美好生活"的提出直接地为改革发展实践指明了道路,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阐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据。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实践上着重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说明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也就决定了党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构建经济体系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系统总结和多维审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些基本经验启示主要概括为: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建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有效机制,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是解读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理解何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何以实现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是理解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私有制度、异化劳动、资本统治是制约美好生活的三重桎梏。要真正实现美好生活,必须以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为起点,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解读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有助于指导当下中国的美好生活实践与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实践融合的焦点是美好生活,两者都关注人的生活,关注生活的超越性,追求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实践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当下中国人面临的生活焦虑和生活危机,为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动态把握矛盾转化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在党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有了新的时代价值,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铭记初心、重在践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主义物质生活观,阐释了"现实的个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社会性和重要必要性,解析了"现实的个人"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矛盾运动规律,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过上美好幸福物质生活的道路、途径和方法,"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系列论述,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生活的基本逻辑、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而且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伟大历史方位赋予其崭新内涵,开  相似文献   

10.
邱仁富 《探索》2020,(1):38-49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面对世界格局与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产力的重大进步,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需要从世界与人类的高度整体性、前瞻性地回答21世纪提出的时代命题。因而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人民性,回答与解决人类生存性风险和共享发展难题;把握时代性,引导世界"百年变局"的发展方向;把握规范性,系统描述和解释21世纪的世界;把握整体性,整体观照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把握实践性,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把握与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这五个主要特性,从而为描述和阐释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等方面提供"说明书""解释学"和"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把握时代脉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也为后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理论上看,我认为讲话有四个鲜明特点:一、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首先体现在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高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考察。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文本、历史、实践三重向度。在阿尔都塞那里,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理论逻辑发展的结果。对马克思人道主义化的批判在深层上必须立足于意识形态的内在批判;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伟大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是人类终级关怀的不懈追求,其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在人类长期不懈的奋斗下,一定会成为现实。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认识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划清的"四个重大是非界限",其中具有基础性和首要意义的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当前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几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历史时期,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有其内在生成逻辑:以全球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观与中国共产党人心理健康理念为理论渊源;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发展、主体成长、教育培训增强、管理监督完善为实践基础;以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与"治未病"思想为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度,发表了许多关于青年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足于明确青年发展"建设者""交流者""奉献者"以及"逐梦者"的时代定位,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青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指出"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以及广大青年要"身心和谐发展"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的改变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语境和丰富的素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敏锐把握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探索和政策指导。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与现阶段国情、当代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等结合上,在使马克思主义化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创新和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阶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国向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不断迈进,由此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逐渐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其发展逻辑而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从基本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其理论发展提供了辩证思维;从矛盾规律发展看,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需要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解决;从唯物史观立场看,社会矛盾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并且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蕴藏着深厚的哲学理论依据,只有深刻领会其思想背后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才能精准地把握其精髓要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