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在城市社会融入程度将影响着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和家庭稳定。从社区工作的角度介入,采用优势视角的思维模式,可以从社区管理、社区组织、社区教育、社区保障、社区工作者、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六个方面出发,逐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可以从提高就业能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方面考虑。政治参与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户籍制度、就业困难、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诸多困境。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祉会层面采取相应措施,使其突破城市融入的困境,促进其变成“新生代市民”。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和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北京地区调查数据和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与未来预期"项目数据,目前北京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整体的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面临较大的婚育压力。在城市融入意愿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评价北京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融入意愿;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碍,有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市场能力等经济性因素,以及社会参与不足、人际交往狭窄、居住空间隔离等社会和心理因素。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控制北京市人口规模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的关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区融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平等协调融洽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蕴和基础。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和主体,其城市融入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视角,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困境,进而对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国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一研究综合了纵向和横向两种分化视角。从整体上来说,"空间融合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要好于"空间隔离型"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要改变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居住空间上与城市居民相互隔离的现状,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居住空间上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教育既是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们首当其冲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程度。从政策层面看,随迁子女的教育体制设计基本游离于城市和社区之外,教育部门在给予他们同等的入学、升学等教育机会方面作为甚少。政府和社会必须联动起来,从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关怀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扶。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从犯罪统计数据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自身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缺失造成的。因此,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及其家属应当直面这一问题,齐抓共管,缓解其犯罪高发的态势,引导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群体内部正发生着代际转移,第二代农民工已开始进入“城市舞台”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试图在已有的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和融入中所遇到的双重困境,希望介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方式,为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问题提供一定的策略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举家进城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突破市民权的研究框架,引入家庭化融入视角,有利于分析举家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当前所处的样态,以及在城市立足的实践过程。举家进城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表现和阶段,也是家庭发展的理性决策。完整的家庭生活为农民工扎根城市提供了价值基础,而全家务工和社区支持则分别为农民工家庭的完整融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举家进城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家庭为行动单元在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和渐进城镇化等政策体系的支持下实现城市融入的能动实践。当前政策设计应当以农民工家庭单元为出发点,在提供进城的底线支持的同时,保障有序退守乡村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犯罪人员流动性强,侵财型案件所占比重大,共同犯罪明显,暴力化倾向严重,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而另一方面社会歧视性政策使得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对立情绪和反抗意识;加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入不敷出,被剥夺感强烈,从而容易引发一些过激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改革不合理的歧视农民工的现行政策,加强法律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极强的信息需求,公共图书馆应该发挥其公益作用,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让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到城市大熔炉中来,把为农民工服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洪瑜 《工会论坛》2013,(6):15-17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能力、意愿、价值追求、社会环境方面更为有利,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因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权益保障等政策和工作的实施,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问题的重要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如身份认同的混乱,存在“过客”心理;心理预期与心理承受能力反差大;精神生活匮乏,对政治缺乏热情;某些道德标准混乱,部分道德行为失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共享理念,消除城市歧视和户籍歧视;加强城市管理,把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所在城市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为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思想问题,集中体现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要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矛盾,必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全面、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的调查表明:企业或工作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不重视;收入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城市融入问题不能解决是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社会救助途径的单一化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迅速有效解决的瓶颈;对人生缺乏长远的规划是心理健康状态骤变的直接原因;网络的发展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新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发力才能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他们遭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排斥。把新生代农民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团组织要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服务,创造更多的和谐因素,做好党和政府的"减压阀"和"稳定器",为创新社会管理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明显质的变化,自身素质的提升与融入城市的高度期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社区公益活动具备了前提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在公益活动中由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并非简单的志愿服务意识的高涨,而是夹杂着深刻的个人主观动机,既有社会投资与资本积累的近景动机,也有身份融入和素质提升的远景动机。这种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都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制度性障碍时的一种理性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状况不仅关系着其生存与发展,更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其群体特征也较为突出。他们的职业状况涵盖了职业分布、职业技能情况与劳动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半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向来是理论研究的难点,其根源在于有关各方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兼顾和协调。本文通过论述包容性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内在一致性,以浙江省为例,从经济约束、政治屏蔽、资本缺失和认同危机四个层面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显性表现。为营造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浙江省构建了双向闭循环的城市融入政策体系,并辅以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社区支撑、素质培训和空间优化五个层面的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