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中西关系的巨大变化和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输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遂由传统向近代嬗变。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大开.西方的慈善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进入.一些教会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兴办起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育婴与医疗慈善机构.这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窗口.西方书报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传教士举办的慈善医药、育婴、赈灾等活动的报道为中国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慈善事业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许玲 《理论月刊》2004,(11):69-71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作为其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传教士报刊一方面烙上了西方殖民侵略者试图精神征服中国的印记,另一方面也为黑暗中的中华民族带来了西学的光明,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追求自由平等的近代民主思潮终于在被传统腐朽的封建思想占据了几千年的中国大地上孕育而生。  相似文献   

3.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4.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杰 《思想战线》2008,34(1):139-140
从宗教的视野观照可以发现,围绕中国近代杂志形成了一个以西方宗教为主体的新学,与以孔孟之道为根本的旧学进行"文化领导权"(hegemony,葛兰西语)博弈的场域.无论是最早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杂志,还是后来由知识分子主创的一系列期刊,都与西方的宗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杂志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权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主权,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残疾人事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中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开始创办残疾人机构,掀开了中国残疾人事业新的一页;政治家、思想家介绍西方残疾人事业的理念及成果,批判旧传统,提出了新理念。民国成立后,传教士创办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而以张謇、陆伯鸿为代表的实业家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定位残疾人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五四运动之后,残疾人的人权及国家应尽责任的理念得到了社会确认,国人要求自主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促使近代残疾人事业的中国化、普及化。  相似文献   

8.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著《职方外纪》,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藏书和图书馆事业。但作为中国人,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则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早在翻译《华事夷言》时,就注意到了西方的藏书,特别是西方所收藏的中国图书。后来林则徐在其翻译的《四洲志》里,对西方藏书及图书馆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他之前,传教士对西方图书馆的介绍仅限于欧洲国家,而《四洲志》的介绍则包括了美国。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吴乃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基督教在唐代已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科学地理知识的贫乏 ,我国自古就有“中国者 ,中央之国也”的传统观念 ,这种妄自尊大心理成为有清一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所在。明清时期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地图、地理著作及创办报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介绍 ,挑战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朝中土”观念。另一方面 ,鸦片战争前后 ,一批具有先进眼光的志士仁人如林则徐、魏源等 ,在传教士所带来的新信息新观念的影响之下 ,也开始从地理图志入手 ,寻求中国的自强之策。他们从注意地理、历史的差异进而反思政治体制的不同 ,向国人灌输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的西方政治制度 ,由此 ,西方的“国家”观念开始动摇中国传统的“王朝”思想。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宣传、介绍西方近代伦理道德学说的同时,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进行了整理和改造,形成了由进化伦理观、自由平等伦理观、"开明自营"、"背苦趋乐"伦理观构成的伦理思想体系.他在传介西方伦理学说和改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伦理启蒙意义,对20世纪中国伦理学的建构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6,(22)
正尽管信仰不同,尽管是被动地跟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了18个月,但勃沙特的回忆录,客观的向西方介绍了红军的真实面貌。他也成为第一个将长征介绍到西方的外国传教士。18个月,在穷山恶水之间辗转1.9万里,而且是作为红军的一名"俘虏"。这是瑞士传教士勃沙特1934年10月1日到1936年4月12日的经历。他的口述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比人们所熟知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出版,他对红  相似文献   

13.
黄大军  伊彩霞 《前沿》2011,(8):162-165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社会兴起"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模式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将最终消亡"三大预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推销西方民主制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定西方世界当年的"三大预言"已经落空。首先,西方民主制度并未一统天下,反而给诸多国家带来灾难。受当年美国民主输出"恩泽"  相似文献   

15.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6.
文章拟以19世纪末期由西方传教士在天津创办的一个天足会为切入点,借助《京津泰晤士报》这份珍贵史料,探讨参与这场反缠足运动的各种群体如何凝聚在"放足"这一宏大话语下,借机言说自己的诉求,并强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西方男性(包括政治家和传教士)、西方女性以及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因国籍、教育背景、性别的不同,对缠足和反缠足的理解和宣传存在很多差异。西方男性更多地从宗教的角度,将缠足视为一个空洞的中国习俗;西方女性传教士则将之视为一场女权主义的斗争,立志与男性霸权奋战到底;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则将缠足视为家国事务,试图掌控对中国女性的主导权。这个短暂存在的天足会,就好像是一个大世界的小缩影,反映着各种权力关系在其中的磋商。  相似文献   

17.
梵蒂冈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于10月1日举行"封圣"仪式,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及中国天主教会对此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众所周知,在近代史上,天主教的一些外国传教士曾经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直接参与者和帮凶。这次被梵蒂冈册封的一些人更是在中国土地上奸淫抢掠,为非作歹,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对此,梵蒂冈不仅不表示忏悔,反而要把这些作恶多端的罪人册封为  相似文献   

18.
刘耀 《理论月刊》2012,(10):52-56
"公法"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法律新词。古典文献中,"公法"多指国家法令制度或公理。时至近代,通过译介的西方法学作品,"公法"获得新含义。从《万国公法》系统介绍国际法并大量使用"公法",到《公法便览》首先清晰定义了"公法"为国际法。在当时,国人接收以"公法"来诠释西方的国际法概念乃是基于对其公义诉求。在此之后,通过留日学生对日本法律体系的介绍,"公法"一词的含义再次发生转化。日译法学术语中"公法"指代定义公共关系的法律。"公"不再是公义,而是强调公共、公权力。近代法学术语的引入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中西日文化互动,"公法"含义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重要论断,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民主制度选择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尽管协商民主的理论产生于西方,协商民主在国家政治层面上进行实践却存在于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后,发现中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对基督教传播可能构成威胁的穆斯林群体,于是他们开始了针对该群体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教活动。这种传教活动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侵略意味,从总体上看也是不成功的,但在客观上对两种宗教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动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