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20年来,海外华人在经济和科技上获得较大的成功,华人作为移民或移民后裔的群体,也在近5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仅就华人族群及其赖以存在的华人文化的承传变异及其原因作一简要分析,籍以探讨华人族群的发展趋势。一严格地说,“华人”这一概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为了与中国本土人民区别,在大陆习惯上常在华人前面冠以“海外”。近20年来,“华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与其相关的“华人文化”或“华族文化”亦成为关注的热点。只有对这些概念作明确界定,才能对其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南亚各国华族形成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浅谈有关东南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一文(见《南洋问题》1986年第四期)已初步提出我们的见解。本文拟就东南亚各国“现代华族”的形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一步阐明我们的看法,敬希指正。一、东南亚各国“现代华族”的形成关于东南亚各国华人形成现代华族,我们这一立论的理由有二,一是历史上移居他国的外国人,取得他国国籍,又有一定数量,可以组成为他国的民族或少数民族。东南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1986,(2)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在南方名城广州市聚会,共同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以及华族同祖籍侨乡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是我国第一次举行的国际性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会议,引起了国际上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越南的华族     
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华族有2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广宁、河北、谅山等省的农村里,其中55%以上集中在广宁省。华族大部分务农,少数在矿区(主要是鸿基煤矿)当工人或在城镇从事其他行业。他们自称“汉族”,不喜欢“华族”这个名称。他们单独聚居,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由于他们迁入越南的时间和地  相似文献   

5.
制衣业作为美国华人社会的一大经济支柱,在美国华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回顾其发展历程,对于更好地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华人制衣业在美国具体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的出现是与早期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相关的。19世纪以前就有不少华人来到美国,他们分布在美国东西海岸。这些移民中有一些人开始从事制衣业,如广东“四邑人”在裁缝、修理、修补和屠宰业中占支配地位,中山人则垄断水产零售、缝制女服和园艺。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大量华人来到美国西海岸,西海岸华人制衣业相应发展起来,尤其是南北内战…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社团注册局2001年6月的统计,马来西亚林林总总的华人社团约有7276多个,占全国注册社团32269个总数的大约五分之一。华族是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中注册社团组织最多的一族;马来西亚也是全球拥有华人社团最多的国家,这反映了当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文化、联谊等方面的全面活跃。  相似文献   

7.
文章作者是泰国华人。文章从经济伦理关系与人口组成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华族语文、华人团体与华人风俗习惯存在是泰国多元民族社会特色,不能因此而认为泰国存在一个华侨社会。  相似文献   

8.
由于过去二十年的冷战,东南亚华族中的大部分人在政治上保持相对的中立。当地政府的反共政策以及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华侨中保持牢固的关系,也是东南亚地区一些华人采取骑墙态度的原因之一。那么,当前亚洲重建新的势力关系时,东南亚这些华人的态度将引起当地政府和中国的关心。亚洲社会科学者对于这些少数民族集团跟当地社会主要土著民族在政治社会同化中的新趋势,感到特别兴趣。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国家对华人经济的限制一直是过去(往往是成功的)华人经济活动和一些新独立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及其把华族(无论加入其国籍与否)看成异己分子的倾向之间互相对抗的结果。下面的历史评论将摆出与此有关的某些事实。(一)华人不是这个地区的新移民,因而不是真正的外侨。(二)华人同那些从西方来的新移民不一样,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试图在东南亚建立政治殖民地。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东南亚活动舞台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华族的定义华族  相似文献   

10.
模型与华族社会科学家通常用模型和概念范畴来进行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把这些结果传递给其同事或研究者,有时甚至还向非学术界的公众广为传播。而特性因素便是建立这些模型的构件。在七十年代,我曾试图向未来的读者提出我对东南亚华族特点的看法,我当时强调了他们作为“经济人”的作用。华人的一些传统作用包括充当中间商、零售商、银行业者和放债人、经济作物农民以及在西方大企业(矿山、种植园)和通常在中小型华人企业中的职工。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 庄国土等著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一)理论“创新”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从族群文化视角从总体上探讨…  相似文献   

12.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回家过年可以算得上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在海外华人社会,每年举家回国过春节也是不少华人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为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在历史上,两国都有着不断接纳外来民族迁入的经历。15~19世纪,华人族群分别在这两个国家扎根并繁衍。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6%,而新加坡华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76.8%。由于华族在两国都为主要民族之一,华族文化的载体——华语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成为两国华人社会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对于华语教育的发展问题,两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相似文献   

15.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对美国华人社会而言,不仅是一次灾难,也是一次团结起来让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是一个由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共同建立起来的国家,全国人口有250万,其中华人占76%,为新加坡的主体民族,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中唯一的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从1905年起,新加坡开始有华侨学校,侨校数和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华文学校在华人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英殖民政府对华文学校的作用及它超过了英文学校的发展很不高兴,总是想方设法要改变这一局面,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仍然抑制不住华  相似文献   

17.
华裔移民赵小兰荣幸地进入美国新届政府内阁。还在消息爆光时,美国主流媒体有评介说“她是21世纪美国新一代的领袖人物之一”。美国华文报纸突出报导,赞誉她“是华人参政的模范”,“是在美华人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等等。显然赵小兰入阁,对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参政从政,意义不凡,给华人的启迪多多。人所共知,从19世纪“淘金热”年代,大批华人漂泊到新大陆做‘苦力’当奴隶开始,百多年来,华人华侨无权无位,受尽歧视和凌辱,历经多少代人的艰苦抗争和奋斗,直到二战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情况才有了变化和改善。特别…  相似文献   

18.
4月份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发生的劳工抗议活动迅速升级成反对华人的骚乱。当局势平静下来时,有一个华人商人被打死,另有150家华人经营的商店以及汽车和房屋被毁。在菲律宾,1992年以来绑架分子劫持了100多名富裕的华族商人。现在华人儿童的家长不得不派武装保镖护送他们的子女去上学。 这些事件加上最近华人纷纷把资本投向中国,从而提出了一个关于整个东南亚的华人前途这一严肃的问题。华人融入东南亚并为当地所接受的情况如何?他们内心是否还  相似文献   

19.
1858年4月弗雷塞河金矿的发现招来了许多加利福尼亚勘探者,其中有一些是华人。这些最早移居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在1849年淘金热时期曾是加利福尼亚的劳工与矿工。第一批移民加拿大的中国人是在1858年6月有组织地乘船来的,一年以后,中国移民就直接从中国来了。到金矿里劳动的华人称为yap Kuang,意即“进入矿山者”。他们每淘一盘金可赚  相似文献   

20.
引言尽管东南亚华人千差万别,但专门研究这一群体的学者还是倾向于把他们看成一个统一体,称他们为“华人”或“华侨”。在这些东南亚国家里,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这种倾向在大多数人中很明显,他们使用了“支那人”、“中华人”或“华侨”等名称。我们认为,这些名称只能应用于那些外侨、非混合血统者、以及那些起初并没有打算永久定居的人。我们认为,对这一群体采用什么术语和下什么定义对文化、社会、心理、特别是政策考虑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