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奎 《时事报告》2009,(3):42-43
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有这样一座塑像:一位穿着平常服饰的百姓,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他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其实,他听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1933年,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中就任美国总统。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共克时艰,罗斯福一改刻板严肃向各界发表讲话的传统,通过广播向民众传递种种打算,让电波给处于经济寒冬中的美国人带去暖意。美国人形象地称之为“炉边谈话”。  相似文献   

2.
《上海人大月刊》2006,(4):53-53
陈云在工作之余,或者同疾病斗争之时,能够静下心来得到休息,就是得益于听评弹。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先是跟他舅舅在当地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风趣地说,这叫听“壁书”。后来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听评弹就中断了。  相似文献   

3.
他瘦高瘦高的 ,随意地披着一件蓝布夹克 ,长脸上的大眼睛闪着亮光 ,你要说他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还真像 !不过他是个警察 ,搞刑侦的。搞刑侦的警察手里通常都要拿点什么 ,制服犯罪分子时拿的是枪 ,思考问题时则要拿烟。他现在就手拿一支香烟 ,喷云吐雾 ,因为现在就有问题需要他解决。问题是笔者提的 ,请他“介绍点情况” ,说说冯文杰的案子。他不紧不慢地说起来 ,笔者认真地听 ,听着听着就觉得 ,破案与做生意有共同点 ,智慧是最大的本钱 ,都是在不停地动脑子 ,想法子。刑警手里拿烟的时候 ,要比拿枪的时候多得多。1999年11月7日 ,早上…  相似文献   

4.
罗斯福:四次“炉边谈话”与第一次新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塑像:一个穿着平常服装的平民,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原来他是在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珠市口东大街的一间写字楼里见到王卫军的时候,他正在接待一拨又一拨国内外客人,十分忙碌。王卫军,业内人士都习惯称他的英文名Tony,是北京祥和宝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同时又是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员。年仅36岁的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到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攻读MBA并获得了这所皇家院校颁发的全优毕业证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中国招商团在英国举办的招商活动,招商团希望年轻的中国留学生能够回国报效祖国。在异国他乡,王卫军听着那熟悉亲切的乡音,听着讲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6.
一个聪明健康活泼的小男孩,被一次不幸的事故无情地夺去了听、说的权利,成了一名聋哑儿。几年来,他的老师们为了教好这个聋哑儿,自己拜师学哑语、学手语,忍耐着病痛的折磨,对他进行“马拉松式的训练”。在老师们的悉心关爱下,他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茁壮健康地成长,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7.
<正>听他讲述过去,总觉得他的思想体系里保留着一份纯纯的清醒,办案过程容不得纰漏,关系到人也关系到命,同时也关系到自己心的宁静。  相似文献   

8.
赵颖 《今日民族》2016,(1):28-31
正即兴演唱,并不是张口就来——那样的话不过是表演——而是经过思考的言说。村支书在前往陈岩惹家的路上特意嘱咐我:"你们去不要说你们知道他是村里的名歌手,只说想来听他唱歌,要不然他不露给你们听。"陈岩惹是帕良村有名的歌手,他的歌技,家喻户晓。他最拿手的是佤族青年结婚迎亲时所唱的"开门调"。听村里的人说他去年凭借这门技艺还帮着本  相似文献   

9.
到唐山出差时,有一位老者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放生的故事,说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听着有点儿玄,可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这位老人告诉我,在1976年以前,他是唐山某水库的管理员,经常  相似文献   

10.
语丝     
梦卿 《协商论坛》2006,(9):63-63
玛克辛·汤普森是我童年伙伴中最受欢迎的讲故事高手。3年前我打电话给她,她给我讲述了钥匙花的故事。这个传说是她儿时听母亲讲的。很久以前,一个牧羊人在山上放羊,忽然发现脚下的草丛中开着一朵奇怪的花,花朵的形状就像钥匙一样。他摘起花别在扣眼里,整整一个上午沉浸在花儿的芬芳中。下午他赶着羊群去另一座小山,在山坡上,他看到一扇以前从未见过的石门。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迷了路,但是环顾四周,依然是那熟悉的山谷,他以前经常赶着羊群在这里吃草。他推了推,石门纹丝不动。然后他发现门上有个小小的钥匙孔,便想用钥匙花碰碰运气。花儿插进…  相似文献   

11.
北宋名相晏殊,一生选拔启用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他选才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重才不重名。一次,他出巡江南,听说扬州文人云集,尤其是大明寺有许多好诗,于是决定前去欣赏诗文并从中发现人才。他来到大明寺,便叫随从给他念诗。按照当时的习惯,念诗前要指出作者的姓名、籍贯、地位、家庭情况及社会影响等。晏殊却不循惯例,命随从只念诗,免去其他。他听着听着,发现一首诗格调高雅,写得与众不同,才查问作者是谁。随从告诉他,作者是当地一个任主簿的小官,名叫王洪。  相似文献   

12.
1954年8月初的一个傍晚,一个裤褂上都有补丁、脚穿草蒲鞋的10岁男孩,手拽母亲的衣角,听着一屋高兴写在脸上的人刨根究底地向屋主人问话。男孩就是笔者,屋主人是笔者的二舅父。二舅父是县第一届人大代表,那天参加完县人民代表大会后刚刚到家。听母亲说,他8岁起就给地主老财放牛,14岁起当长工,类似高玉宝《半夜鸡叫》中描述的苦头他也吃过,也曾变着法子和黑心肝的老财斗智,迫使老财不把长工当牲畜。直  相似文献   

13.
书写人生     
<正> 有一天,在乡间闲走遇到一个铁匠,听着他历尽磨难的故事,看着他“沟壑纵横”却灿如霜菊的笑脸,还有他那间简小粗陋之极的门面,居然气势非凡地贴着一幅对联:“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回来的路上,我沉思了良久……  相似文献   

14.
姚於 《公民导刊》2011,(6):48-49
一张平平凡凡的轮椅,一个体型偏胖的老年残疾人,在靠窗的一个桌子上,一边接受山城阳光的照耀,一边写作他的自传。 他就是周文超。他的头歪着,上半身偶尔扭动一下。因为截瘫的原因,他的下半身是不能动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每天都这样坚持的写着。我们坐在他旁边,这小屋里,每个人都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感觉。  相似文献   

15.
我去戒毒所采访那天,正巧逢上探视日。在戒毒所张所长的办公室里,我一边听着张所长枯燥无味的介绍,一边将目光越过他的肩头朝窗外望去。在熙熙攘攘的探视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位漂亮的女人。这女人无论是身材,还是脸蛋都能够引起  相似文献   

16.
踏进家门,小院静悄悄,我听不到爸爸亲吻孙子时的笑声,听不到爸爸的打字机的嗒嗒响声。只听到秋风含着悲鸣拂过葡萄藤上的叶子发出的沙沙声。好爸爸走了。他是出诊,还是去内蒙草原?不,这次——一九八八年十月三日,他永远地离开我们去那寂静的再也没有繁重工作的世界安息了。我走进爸爸的房间,案前还摆着他珍藏着的一些照片。我凝望着照片,犹如看到他历尽  相似文献   

17.
听立说市政协回族委员左立臣提出不少高水平提案,我急着和他联系.从2004年联系到2005年5月18日的下午才约好在他的单位--北京京仪控股有限公司见面.  相似文献   

18.
大巴山中,一个叫做“忠义村”的小村子 左全明回到老屋时,正遇着父亲下地去。他接过父亲肩上的锄头,来到绿油油的麦地里,他一边锄地,一边告诉父亲,明儿一早,他就要去县里报到,往后回家的时候就少了。 父亲默默地听着儿子的述说,老半天才直起腰来。儿子正看着他,等待他的教训呢。 父亲拄着锄把,说:年轻人要服从分配,不要老想着家里,田里的活,我和你娘能对付。有一句话,无论你今后走到哪里  相似文献   

19.
生命线     
生命线刘坤赤张金平这是一个关于手相的故事。袁大头喜欢干两件事,一是神侃,二是看手相。他一开口,这砖厂的几十位工人都伸直脖子单听他一个人的了。侃着侃着,他总忍不住抓过一位工人的手,凭翻了几天相书的底子,指指点点,眉飞色舞地数说一番。被抓住手的人听他说得...  相似文献   

20.
听男人聊天     
听男人聊天哈马忻都如果你正和一位男性谈着恋爱,或是该男性对你怀有爱慕之意,那么如果他要聊天,不论是和你聊还是当着你的面和别人聊,你都不要当真,因为他老先生的每句话都是顺着你意思说的,或者都是说着给你听的。那不是聊天,倒是真在聊“天”(天花乱坠也)。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