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昌汉  甘莉 《求索》2014,(2):129-132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美国黑人文学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反过来,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四十多年来,美国黑人投票率的提高及黑人民选官员的增加使美国黑人的状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长达近一个世纪束缚黑人投票的历史被<1965年选举权法案>终结,投票权的获得使黑人开始了从二等公民到参与政治的转变.如今,黑人总统奥巴马"问鼎白宫,登上权力宝座,充分参与政治"的梦想成真,奥巴马的成功是踏上黑人先辈们用生命搭建的历史阶梯实现了几代黑人的美国梦?还只是美国想为世界展示其民主的力量.为世界人民在当前金融危机未消褪的情况下传递新希望的信号,民权运动之路依然漫漫?奥巴马的当选是否会更加推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总的来说,他的当选为黑人民权争取带来了新希望,更是美国为世人展现新的外交形象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为读者建构了一个白人文化侵蚀下的黑人世界。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在黑白文化的夹缝中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她刻画的黑人男性在既是美国人同时是黑人的双重文化冲击下自我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2002年苏珊·洛里·帕克斯凭借《强者/弱者》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成为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戏剧家,成为当今美国非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在这部获奖作品中,她通过黑人兄弟俩的叙述,刻画了新世纪里美国社会中的黑人女性群像,深刻揭示出处于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权双重统治、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本文以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黑人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女性身体为研究视角,全面考察该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黑人女性的三种反抗策略。  相似文献   

6.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青年文化的今天,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黑人青年,尤其是对他们的语言有着巨大影响,使黑人青年的语言体现出创新、简洁、自由的风格特点,给黑人青年语言打上了独特的嘻哈烙印。  相似文献   

7.
徐伯黎 《当代广西》2014,(18):61-61
正亚伯拉罕·林肯签署了《解放奴隶宣言》,把黑人从残酷的奴隶制中解救出来。但鲜为人知的是,林肯一直致力于将黑人移出美国。这是林肯辉煌一生中不能被抹去的污点。把黑人送回非洲去"把黑人送回非洲老家",是美国人想解决黑人问题的主流思想。1816年,美国殖民协会成立,开始大规模地送走自由黑人。利比里亚就是美国殖民协会的重要成功实践。1847年7月,  相似文献   

8.
周标  孙勇彬 《求索》2013,(10):170-172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文学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  相似文献   

9.
骆洪 《思想战线》2003,29(6):70-74
文学文本拓宽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视野。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又译《看不见的人》)再现了黑人与白人两个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美国白人种族中心主义给黑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不得不采取种种极端的应对策略和手段。良性的跨文化互动必须坚持平等对话原则,反对种族中心主义。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对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纪萍 《青年论坛》2009,(6):130-132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经历了黑人文化复兴的全过程,而且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的创作中融入了诸多的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以及极富特色的黑人英语,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黑人文学的独特审美观点,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而且小说在关注主人公珍妮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人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由此指出黑人文化是黑人民众的根,是黑人重获自信、进行自我身份重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给美国社会包括其意识形态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在此冲击下,银幕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美国电影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被称为黑色电影。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起产生的起源和审美特点来研究黑色电影这一电影现象与当代美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于贺巾  王莹莹 《前沿》2014,(9):236-237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传统、怀疑一切的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语境下的黑人女性戏剧在语言、取材以及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黑人女性剧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化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美国黑人族群的独特性,激起了美国女性正视种族歧视并追求身份认同的勇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相似文献   

14.
包扬 《前沿》2011,(9):157-161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生活环境、故事情节等生活现象的影片。从审美学角度分析,在形式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广泛运用大远景、远景等景别,并大量运用叙述性蒙太奇、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色调冷暖对比明显;在形象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塑造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母亲形象、父亲形象、可汗形象、英雄形象、马的形象;在意蕴层上,蒙古族游牧文化,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渗透在影片中。另外,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找寻理想家园、尊崇生老病死和关注环境问题等方面凸显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了解蒙古族题材电影美的共性,才能找出其价值认同点的所在,才能使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丰国林 《前沿》2010,(12):153-156
托尼·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都是现代著名的黑人女权主义作家,一生都在为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而写作,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们站在边缘人的立场,关注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用自己的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综合这两位女作家的几部主要作品,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多层次解读。指出建立在白人价值观念之上的分裂的自我,是造成黑人女性否定自我、迷失自我的原因;而建立在反叛社会价值观念之上的叛逆的自我、建立在黑人文化历史传统之上的完整的自我、建立在姐妹情谊之上的群体的自我、建立在争取女性话语权之上的知性的自我才是黑人女性积极走向成功、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16.
余姣 《学习与实践》2010,(5):107-113
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采取了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建国以来我国出品的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形象、事迹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探讨了儿童形象变化与我国社会变迁之间的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作用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顺应社会变革趋势以及转向纪实美学风格等,这一系列变化也反映出新时期社会变革下国家形象的多面性特征。从叙事、主题、审美三个维度来解读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以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及国家形象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胡晓军 《前沿》2014,(5):187-189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赫斯顿在小说中所描绘的黑人的经济生活以及在这种经济环境下黑人女性由于性别分工所带来的劣势而处于从属的经济地位,从而进一步挖掘黑人女性只有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实现自我,走向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及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评述美国黑人对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为美国黑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一直是矛盾和不定的。他们有时认同其中一种 ,有时认同两者 ,且其内部也常常观点不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 ,其根本原因是黑人及其文化长期被美国社会歧视和排斥 ,这一矛盾至今仍困扰着他们 ,影响今后黑人民权斗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电影与青年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青年是电影观众的主流,电影也着重讲述青年的生活以及内心的精神状态。中国百年电影史有着一个系列的青年形象,他们都同时代保持密切的关联: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青年形象是迷茫的,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难以真正找到生存的出口;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激昂的,革命的气氛一扫旧时代社会的阴霾,满怀激情地融进特定的新时代;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个性的,在思潮涌动中试图找寻到自我;而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电影青春形象裹挟在“网络”环境的时代特征之中,进行着爱情的种种感受与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