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下,通过对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改革、升级,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更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枢纽,只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准确掌握国家治理的中国内涵,才能切实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作为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从纵向看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征,从横向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人民性的的特点。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3.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其鲜明的独特之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简单重复,而是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基本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是在继承发展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现代化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化理论的整合创新,从纵向看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征,从横向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人民性的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成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科学命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建构,需要把握价值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容纳力,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和话语方式,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基本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是在继承发展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现代化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化理论的整合创新,从纵向看,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征;从横向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人民性的特点,是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孙鼎国我们正在搞现代化建设。我们选择的发展模式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政治体制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大有希望的。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必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发展道路的研究引向深入。为此,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探析。我们认为,从现代化的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两方面综合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重大方面,“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以下方面交互作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长远大计、长远发展,又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发展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重大发展。当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题中之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第一代领导人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启动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笫三代领导人在国际风云变幻之际,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迎接挑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展示了三代领导人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不断进行艰苦探索、开拓创新的曲折辉煌历程.  相似文献   

12.
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更有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持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建设,是放飞中国梦的现实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深刻领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本质,定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勾勒促进"五位一体"协同互动的战略路径,进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客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化进程,对于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积极回应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工会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以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为核心的各项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经典社会主义看来,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造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分离,忽视了现代化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动态统一。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社会发展体现出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制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封建法律文化、中国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法律思想与司法体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计划经济都是法制现代化的障碍。要完成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首先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法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法津运行机制,形成以民商法为重心的反映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并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文明,加快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步伐,使法制现代化的变革运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源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时代和全球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把握中国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中国整体现代化的思想。即中国的现代化是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具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十分丰富的内涵。认真研究和应用邓小平的整体现代化思想,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此适应现代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