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息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正负效应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年社会化的特点,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正负面影响,提出顺应网络的发展,积极引导青年社会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于昆 《青年论坛》2010,(1):18-21
网络以其独特的存在和运行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模式,带来了青年政治社会化时空的转换、方式的变迁、途径的更新以及目标的重塑。网络视域下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转换,奠定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基础。但同时也使得青年陷入政治角色难以定位的困顿之中,给当代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作为网民中的主体 ,社会化的进程中 ,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最大。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 ,并就网络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问题做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社会化模式也在不断转型.从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青年社会化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社会化模式可以说是对以往青年社会化模式的颠覆,是一种本质的改变.本文概括了虚拟社会化模式的特点,并对青年社会化模式转变的原因及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5.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开辟了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网络和很大程度上借助网络崛起的青年自组织,已经成为青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克服共青团长期形成的"组织优越感",以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对青年自组织的团结凝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组织实现"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工作影响全体青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与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网络文化一方面加速了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当代青年道德行为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背景下的青年道德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念 ,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 ,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 ,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加强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促成青年道德社会化 ,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
青年文化体现和构成了青年一种特有的社会存在方式,并有它内在的运行机制。这种结构、机制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构成一定的价值功能。青年文化和青年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文化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载体,青年文化的社会运行构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文化背景;青年政治社会化又丰富和发展了青年文化,青年文化是青年社会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网络所带来的新的变革,网络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观念互相依存,共同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这必将极大影响和改变占“上网人口”相当比重的青年现有的政治生活,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就这种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成为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青年网民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也在独特的网络拓扑结构当中呈现出政治社会化途径的双向驱动、设置的交叉混合架构、方式的潜移默化引导、历程的互联网络流程、目标及内容的合格网络政治人要求等全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网络所带来的新的变革,网络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观念互相依存,共同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这必将极大影响和改变占“上网人口”相当比重的青年现有的政治生活,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就这种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是人生选择的基础,青年的人生选择是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主要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青年社会化与青年人生选择的关系,分析了青年社会化对青年人生选择的六个方面的影响。最后,对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进行人生的优化选择提出了两点意见。在生命历程(li  相似文献   

14.
罗旭 《求索》2012,(2):87-88,93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实地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富有前景的政治参与境地,体现的是国家、高校和青年三方博弈的结果。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稳步提高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水平;高校要加强以公民精神和公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逐步提高青年政治参与意识和道德水平;青年要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推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对国家、高校和青年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校园亚文化与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传统中进行社会化的,青年社会化实现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的情况。校园亚文化日益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成为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新已成为青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青年社会化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各门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青年社会化作了详尽的阐述,界定了青年社会化的涵义.笔者认为,社会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问题.因为社会用以教化青年的文化,尽管形态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是价值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社会化其实质就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在青年个体身上的内化.本文力图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一探讨.一、对青年社会化研究的一点反思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其研究的早期,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所谓"青年社会化",就是指青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起源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与高速普及,当代社会大众对信息自主和言论自由的客观需要为互联网的全球广泛应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从信息传播途径到社会交往方式再到社会客观存在,网络社会经历了自发、自觉、自为的发展历程。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工具理性发展和资本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网络社会既是社会现实矛盾和发展问题以及人性本质的曲折而客观的反映,也是对既有社会文明秩序和本质属性一定意义上的某种反动。网络社会与青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社会正在改变青年的成长和社会化路径,重构青年的社会地位和行动模式,折射青年的特质和青年色彩。  相似文献   

18.
青年志愿服务:建立网络,完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志愿服务:建立网络,完善体系■金思宇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亟待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志愿者行动坚持以社会化的方式来操作运营、推进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青年志愿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9.
赵凤莲  林滨 《青年探索》2020,(1):105-112
当代青年是澳门社会的主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关系到澳门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更关系到澳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在澳门城市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针对澳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情绪宣泄型和议题带动型。呈现出以下新动向: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仍显保守;网络政治参与话题多样,但有聚焦性;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多元化;网络政治参与诉求多样化,但偏重个体性。上述动向的出现受社会政治环境改变、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网络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亦对澳门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诉求-回应"机制和加强教育等方面切实提升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背景下当代青年政治意识的表达具有双重表现:一方面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日趋理性化,另一方面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出现冷漠化。要实现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与时俱进,必须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互动中实现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既要从青年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任、政治利益等政治意识内容层面加以引导,又要对新兴媒体这一特殊传播方式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