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冷战之后,各国学者对世界将出现的新格局提出的见解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20世纪40年代坎南提出“遏制”思想后,另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各国学者对该理论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作者认为,该理论有缺陷也有贡献。缺陷是:文明只是国际冲突中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国际冲突的真正原因常是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2.
90年世界格局变化之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目前国际形势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矛盾与不稳定的特点依然显著。分析国际新形势的特征及其不稳定因素,可以把90年代的世界格局概括为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转向新格局的过渡期,它包含着不确定性。国际形势呈现出缓和与动荡相交织、和平因素与冲突共增的复杂局面。国际关系整体缓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围绕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对原有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反思,并通过将第三次论战进一步引向深入,为理解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现实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如“软权力”概念、“地缘经济学”、“两枝世界政治理论”、“新国际冲突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世界秩序理论”等,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政治的演进,文明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思想界对"文明冲突"的渲染和现实世界政治中存在的文明冲突的风险,中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并将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是大趋势,有些文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着"冲突基因";然而,文明之间也有和平共存的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人间正道.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始终坚持不同的文明应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并且积极践行之.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正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从东亚经济新格局看两岸经贸关系陈国强苏联、东欧剧变后,延续半世纪之久的冷战格局已经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朝向区域化、多极化发展。地缘政治优先已为地缘经济优先所取代,经济竞争代替了东、西方对抗。一、东亚经济出现新格局冷战后东亚地区相对稳定。其主要矛盾已不...  相似文献   

6.
王屏 《当代世界》2010,(3):20-23
21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最大变动将是东方的复兴与崛起以及西方的应对与适应,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相交织将谱写一首本世纪“令人心仪”的交响曲,晚了一个世纪到场的中国能否成为这个交响乐团的“领衔演奏者”之一引人关注。东亚的崛起是亚洲复兴的必经之路,其主要标志是中国的复兴与日本的自立。  相似文献   

7.
<正>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普遍认为,乌克兰危机削弱了冷战后甚或二战后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比较分析,更能强化该观点。曾几何时,国际关系体系的核心是二战后美苏在欧洲的博弈。现在转变为美俄在原苏联地区的争夺,特别是争相拓展在乌克兰的影响力。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冲突主要是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间的对抗。在沉寂了20年后,意识形态对抗卷土重来,不过对立的意识形态变为俄罗斯保守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提倡同性恋、毒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的凸显,是冷战后和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一大基本特征。自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发表之后,注重文化与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在中国,相对于“文明冲突论”受到的批判,“软实力论”则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9.
“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先声夺人,全球化的种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走向一体化。学者们开始把“全球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中的理论形态加以探讨,再也不象当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全球性总问题”时把它视为杞人忧天的呓语了。不论是鼓与呼还是嘲与恶,“全球化”和“全球主义”都无可改变地进入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大门类,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各个流派、各个层面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又看到,伴随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还发生着另外一些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历史趋势,那就是“分裂化”或“分散化”的趋势。具体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民族主义的复兴,包括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而强劲发展的“经济民族主义”,冷战格局解体所释放出来的政治上的“民族分离主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反恐的声浪中,我们迎来了2003年。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来把握未来国际形势发展的走势,这是我们极需关注的重大课题。 诚然,冷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基本格局并未因“9.11”事件而受到震撼,和平与发展仍是当前时代的主题。就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尽管在“9.11”后都提升了反恐在其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7—9日,北京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的研讨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共40多位的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世界政治发展、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后冷战时代的民主及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由我院陈峰君教授主编的《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一书已于1999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7万字。 该书以冷战后亚太五大力量中心为重点,以冷战后亚太格局的转变为背景,全面分析了冷战后五大力量中心的亚太战略,相互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是我国全面、系统探讨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3.
曾有国际问题专家称:冷战后对未来世界格局影响最深远、“改变”了世界的大事变计有三桩:首先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50年冷战的结束;其次是“9.11”,显示了冷战后世界所面临的新的威胁,并在由此而来的美国反恐战争中塑造了不同于冷战时代的全球战略格局;最后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在世界政治和地缘大棋盘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有心国际问题的人士稍作深思,便可以发现,凡此三端,无不与美国这个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密切相关,同时,联系到五年来世界格局与有关情势的演变,“9.11”惨剧及其后续发展实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非常清楚的是,“9.11”如何改变世界姑且不论,它首要地、深刻地、很可能永久地改变了美国。  相似文献   

14.
东盟国家的人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人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日益突出。与以往一样,这次“人权运动”的发起者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这无论是因为苏联和东欧的剧变更坚定了他们把其价值观念推广到整个国际关系之中的信心,还是由于随着冷战的  相似文献   

15.
宋国友 《国际展望》2024,(1):20-36+157-158
中美关系的走向决定未来国际秩序。从结构现实主义出发,有观点认为中美势必走向冲突与战争。通过定位中美所处的结构起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和应对全球性问题上,中美关系具有不同于“新冷战”的特征。总体上,经济结构是发展导向的,安全环境是和平导向的,意识形态是包容导向的,解决全球性挑战是合作导向的。从特定的结构起点出发,中美关系走向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优先选项,而走向冲突和战争代价巨大、成本极高。尽管如此,特定的结构起点及结构过程能否持续发挥作用,也取决于中美两国的政策选择。总体上,中美两国政府有意管控分歧,增强合作,这有助于避免中美关系滑入“新冷战”。无论未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如何变化,中国要更为积极地塑造中美关系,推进有利于发展、和平和多元的结构进程,提升结构的和平性、互利性和稳定性,借助结构的力量来限制美国对华“新冷战”。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亚太的发展日益受到世界瞩目,“亚太的堀起”、“21世纪将是太平洋的世纪”等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的发展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中国的发展的评论中也出现了不和谐音,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本文将试就这个论调的内容、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冷战起源是战后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没有任何论题能象冷战起源这样,引出如此之多的论著问世,激起如此尖锐而激烈的争论。"从四十年代末至今,在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研究中,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三个学派。中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不多,很长时间以来沿袭苏联的观点,即认为冷战是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所推行的反苏、反共的政策或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杨洁勉 《国际展望》2022,14(2):1-18
当前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和质变飞跃的过渡期,筹划和推动新的国际体系建设是事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以来三十年的国际体系延续和发展了二战后国际体系的主体框架,处于突变后的渐变过程,世界在“后冷战体系”和“前多极体系”之间探索和徘徊。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在批判过时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在扶正祛邪中不断促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未来三十年世界将开启东西方力量相对平衡和世界多极化基本稳定的新时期,这一进程大体上与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国际体系将从后冷战转型期朝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演进,并最终成熟定型。中国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应注重加强国际体系理论建设,准确把握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各自的发展问题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对公平正义的普遍需求和供给的相对不足将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要着力解答当前和未来的时代命题,勾勒国际体系改革基本架构,进而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断向前,推动实现公正、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回顾2011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一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也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那么,应当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观察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呢?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在仅仅十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震撼性几乎波及到所有领域。人们的思维角度在不断进行调整,而最让人感觉需要调整的就是关于国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在经过冷战结束这一措手不及事件的打击之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做着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对国际关系理论在预测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判断上的缺陷进行反醒;另一件事是对冷战后出现的种种新的国际关系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构建。这两件事做下来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