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仍处在长期升值过程中的人民币汇率,需要银行和外贸企业加紧合作、联手抗险近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7268元,再次突破7.73关口。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新高纪录已经是第20次刷新,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4.96%。同时,人民币所面临的外部压力还在不断加大,人民币仍然处在长期升值的过程当中,并且双向波动的弹性也会相应增强。对此,需要用现实和冷静的态度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2.
清颖 《党政论坛》2009,(4):19-19
目前的判断有市场力量和央行干预两种。基于市场力量的观点认为:首先,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短期内升值幅度过大,需要修正。汇改三年人民币升值超过了20%,尤其是今年8月以来,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但以贸易加权计算的人民币一篮子汇率大幅上扬约10%。中国银行首席汇率分析师谭雅玲据此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人民币汇率回落是技术本身调整和修正的必然结果,“持续的单边升值或贬值容易积累风险,都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3.
林毅夫 《民主》2005,(9):10-11
7月21日。政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8.27元升到8.11元,升值2%,幅度很小;一方面“恢复”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并“参考”而不是“钉住”一篮子货币。这次汇率政策改革是否能够达到政府所期望的目的,即人民币汇率不再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金融界对人民币汇率的炒作主要是跟风日本和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也增加了国际投机者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预期。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第一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当周跌幅就接近700个基点,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贬值幅度超过0.8%,离岸人民币汇率更是大跌逾2.28%。1月人民币沽空浪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民币加入SDR令国际投机资本认为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动能有所减少;二是去年12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市场预测中国央行从紧盯美  相似文献   

6.
如何舒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等国家导引的“向人民币升值施压”的舆论,使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但不赞成人民币升值的舆论也十分有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专家肯尼思·罗戈夫近日在华盛顿出席美元和世界经济会议时表示,IMF不会支持要求中国放手让人民币升值,因为此举恐导致其他国家面临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币升值不会带来经济崩溃,内部机制隐忧才是藏祸之源……人民币升值可加速《中国经营报》:你在2005年曾撰文支持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两年多过去,你如何评价中国的汇率改革?还需要做什么改进?  相似文献   

8.
香港经济面临“升值”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首度“破8”后, 香港有关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使香港经济面临新的考验。专家指出,虽然美元持续疲弱已有一段时期,但人民币“破8”是一重要心理关口,市场必然憧憬进一步升值,这有可能吸引更多热钱流入香港炒作,加剧股市波动,同时推动本地租金上升,增大通胀压力。与去年改革汇率机制前相比,人民币  相似文献   

9.
露骨的利己主义本色左右美国的汇率政策,以邻为壑的政策是否在中国上演,或许可从美国的“历史记录”中略见端倪。在中国官方断然否认人民币即将升值的传言,并强调汇率改革决不屈从于外来压力之后,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消停了不少。6月7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通过卫星连线向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论坛发表讲话,称容许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具弹性,对中国非常有利,措词上温和了很多。但美国的汇率政策本质上是以邻为壑的,布什政府的下一个举动,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夏南 《瞭望》2003,(36)
美国财长约翰·斯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短暂的中国之行,事前几乎被舆论定义为一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施压行动。但24小时的会谈和交流中,并未出现曾被国际传媒预测剑拔弩张的紧张场面。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国际众多机构和专家近几个月来已经做过连篇累牍的分析和判断,指出中国  相似文献   

11.
袁元 《瞭望》2005,(30)
对于“出其不意”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尽管人民币仅小幅升值2%,但却是中国汇率改革标志性的一大步。“参考”与“盯住”之别分析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点,王召认为一定要注意区分“参考”一篮子与“盯住”一篮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夏南 《瞭望》2003,(27)
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国家一直在对人民币汇率评头评足,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近来大幅下跌,“向人民币升值施压”的舆论再度兴起。央行行长周小川在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正面回答:不认为人民币有被重新评估的可能。表明了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王召 《瞭望》2005,(19)
从利率和汇率这一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着手,对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入第二季度后,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讨论又再度兴起,国际舆论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也再度升温。背后的一个因素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迅速增长,截至2005年3月底已达6591.44亿美元。而持续不断的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也对最近几年宏观货币政策格局演变产生极大影响。从利率和汇率这一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着手,对这一问题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 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安排是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基础上将两种汇率并轨后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同时实施强制性的结汇售汇制度。现行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建立的,但是,这种汇率制度也存在它自身的弊端。目前,当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央行宣布加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美元持续走低时,人民币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6.
江涌 《瞭望》2007,(20)
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以来,人民币“升升不息”,美元则“跌跌不休”。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刷新记录,在五一长假期后突破了7.7:1的新关口,星期二开市中间价为7.6951兑1美元,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幅已超过7%。综观之,日益强大的政治与市场压力是人民币升值的主因。首先看政治压力。继去年12月中美两国举行第一轮经济战略对话之后,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将在5月23~24日于华盛  相似文献   

17.
受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胀压力高企等诸多因素影响,人民币近期存在加速升值迹象,且升值主动性增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胀作用有限,考虑到国际国内目前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但增加市场反转的风险,而且强烈的升值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刺  相似文献   

18.
黄蕙 《瞭望》2001,(47)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 长下滑,人民币再度面临 贬值压力。而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影响,外汇黑市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屡屡跌破银行牌价。中国已经成功入世,汇率走势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经济运行,汇率体制的改革也是中国经济全面市场化的题中之义,有关汇率的一系列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人士已明确表示,入世后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19.
如何为人民币升值减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召 《瞭望》2003,(35)
升值压力从何而来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形成于1994年,对其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那时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约升值了5%,其中较大的浮动主要是在1994年1月~1995年5月间由贬值完成的。此后人民币汇率变化幅度开始缩小,特别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为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我国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变得窄小,波动幅度不足万分之五。“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变为固定汇率制。这就给一些处于经济衰退周期中的国家以口实。  相似文献   

20.
翁成  王文成 《学理论》2012,(11):138-139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内国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的过程中,回顾人民币汇改历程,对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和意见: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完善中央银行汇率调控;三是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四是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