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疑案是法律规则与事实摩擦的必然产物.“于欢案”等疑案的判决暗合了经济学逻辑.疑案判决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取舍的结果,是交易成本与误差损失成本之差的利益最大化体现.通过对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进行适当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有助于法官在疑案中做出最佳的判决,为未来营造良性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法院发布的传唤民事被告人的公告中,常有“逾期则依法判决”之句。认真推敲,似嫌不妥。“则”在这句话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即说明前一现象是后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后一现象是前一现象的必然结果。例如:“雨少则旱,雨多则涝”。因此:“逾期则依法判决”,从逻辑上解释,就是若被传唤人“逾期”,法院就“依法判决”;不“逾期”法院就不“依法判决”——尽管这并非法院的本意,但字面上却不能不作如此解。“依法判决”,是法院根  相似文献   

3.
在《法学杂志》1985年第5期《乌拉孜·艾力强奸案为何会搞错?》一文中说,“哈迪拉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法院判决她与乌拉孜离婚。她不服,向乌鲁木齐市中级法院上诉。中级法院审理后于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裁定乌拉孜与哈迪拉复婚.”此处的“裁定乌拉孜与哈迪拉复婚”说法不妥、因为沙依巴克区法院虽然判决乌拉孜和哈迪拉离婚,但由于哈迪拉在法定上诉期内上诉,故这个判决未发生法律效力,乌拉孜与哈迪拉的婚姻关系尚没有解除,因而也就不产生复婚的问题。再有,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不同的。民事判决是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争议所作的权威性判定。而民事裁定则是  相似文献   

4.
《法学》1989,(6)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司法界面临挑战与危机:经济犯罪疑案如同雨后浮萍,俯拾皆是,它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刑法学家。一审判决有罪,二审判决无罪,再审又判决有罪,其中夹杂着被告人的上诉、公诉人的抗诉、律师的申诉,官司从基层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旷日持久,案卷堆积如山。最终判决仍然是疑惑犹在! 在我们的报刊杂志上,从1982年的韩琨案,到1986年的赵伟通案、1987年的刘亨年案,以至于目前形成所谓“南有戴晓钟,北有戴振祥”的说法。当我们满腔激情地热衷于疑案讨论的时候,是否有人  相似文献   

5.
2004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报了四川安县当事人邓国泉于当年5月26日在安县县城大街上“卖判决书”的事件。之后,四川和其他省份也出现了多起“卖判决书”的事件。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受到了审判机关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中旬,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机关刊物《四川审判》编辑部组织省内三级法院从事研究、审判和执行的部分法官,并邀请部分律师、新闻记者在泸州专门召开“卖判决”现象研讨会,对“卖判决”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成因、性质及对策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据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罗书平参加了研讨会并发表了他对“卖判决”现象的见解。为此,本刊记者对罗局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法学教育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然而现实中法学本科的课程设计却仅仅在于培养大量的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的法律专门人才。法院的案件审理是一个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道德权衡的过程,判决是完成了这一过程后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从法院对具体案例的审判过程分析法学教学与审判实践的差异,可以预期我国法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的加速变革,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法制建设的日趋深入,时下,主张借鉴英美判例法制度已形成一定的呼声。法学者们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现实、历史、国外的多角度论证了我国推行判例法的必要及可能性,多数人认为“判例法”是完备法制的重要途径。看来,也有必要将这一趋势引入军法领域。判例法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遵守“遵循先例”的原则。即对于本院和上级法院前已生效的判决所处理过的问题,如果再遇到与其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在没有新的情况和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时,就不得作出与过去的判决相反或不一致的判决。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沈阳市某公证部门对一私营企业违规兼并国有企业的无效行为进行公证,从而导致另一债权人3600万元的债务被悬空的新闻。据悉,当法院作出了撤销该部门违规行为的判决后,这个部门仍然我行我素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公证部门本是执行法律的,同时也担当着普法的重任,却  相似文献   

9.
“行为法学”或称之为“行为主义法学”(又称“行为法学”)在我国法学研究领域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这一法学思潮,开阔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借鉴或汲取新的研究方法,以进一步繁荣马克思主义法学。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哈尔滨之“宝马车撞人案”陡成舆论热点。这是继辽宁“刘涌改判案”之后。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再次聚焦于一起法院的个案判决。自然。媒体与公众的普遍倾向不是对判决的肯定与赞美,而是一片怀疑与指责之声。从这两起对法院判决的集中报道中,我们看到了我国的舆论监督正在取得重大进展。在对此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6,(3)
在有些教材、刊物和文件中,把法院的判决、裁定合并简称为“裁决”。如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民法原理》第289页提到“如因撤回赠与发生纠纷时,可请求人民法院裁决。”《法学文摘》1985年试刊第二期第33页摘转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人民法院有权对行政处罚作出最终裁决。”某中级法院印发案例的通知中说:“我院依法判处一批案件,经省  相似文献   

12.
稿约     
《人民检察》(半月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物、中国法律类核心期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人民检察》秉承“交流经验,指导业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关注检察动态、探讨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的办刊定位,力求提升杂志的理论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本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法学专论、实务研究、疑案精解、经验交流、检察长论坛、厅室局热线、前沿动态、司法改革探索、立法建言、法苑随笔、办案札记、碧溪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第68条第3款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从对这一条的执行情况看,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应是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即法院判决后,被告人不上诉的、检察院不抗诉的、上诉、抗诉期满判决正式生效之日。但是不少单位对所判缓刑的罪犯的弄期的计算是从开庭宣判之日起计算的。这是因  相似文献   

14.
“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赝品不算骗”,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古玩交易沿袭的“行规”,而首次挑战这一“行规”的,是2007年1月中旬南京市白下区法院的一起刑案判决。秦氏兄妹以低价收购来的古钱币,冒充战国时期的古钱币高价卖给了一个藏家,藏家经鉴定后发现上当受骗而举报,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对秦氏兄妹处以刑罚。在古玩市场上公开将赝品冒充真品出售而被判刑,本案在我国属首例。法院判决的消息一经公布,随即在社会、尤其是在古玩界引发巨大的争议,一方的观点认为秦氏兄妹的行为不违背千百年来的业界游戏规则,法院不该判他有罪;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玩界形成的“行规”不知坑害了多少初入门坎的爱好者,法院的判决对推动古玩市场立法及规范交易行为十分有益,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超出起诉范围的审判”是不合法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二年《法学》第八和第十一期,分别刊登了关于判决事实超出起诉范围,是否合法的两篇文章。前文认为,侯案“以检察补充侦查为宜”,后文则认为,在检察院未予补充侦查的情况下,法院“自行调查作出公判是合理合法的”。以我管见,法院自行调查审判是不合法的。所谓不合法,不是不合刑法。而是不合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一、不符合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先例判决·判例制度·司法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司法改革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关于司法改革的研究文章、著作令人应接不暇。司法实务界也不时推出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去年末被媒体关注的一项改革来自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法院,该院推行“先例判决制度”,引发了时下,司法改革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关于司法改革的研究文章、著作令人应接不暇。司法实务界也不时推出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去年末被媒体关注的一项改革来自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法院,该院推行“先例判决制度”,引发了社会各界以及学者的关注。对于判例制度,时有学者著文主张我国应当引入。但实践中从来没有“明目张胆”…  相似文献   

17.
裁判与法律     
法院对被告溯及性地课加新的法律责任,是可以与正义和法治相容的.但其实法官并不需要区分他是在课加一个新的责任,还是在执行争议事件发生时被告本就已有的责任.通过探究下述问题就可区分二者:在判决之前,法律体系的各种制度已经将哪种法院判决理由委托给了法院去据以采取行动?本文通过评判H.L.A.哈特和罗纳德·德沃金的最后一次论战来解释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18.
内国法院在决定是否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时,都要审查作出该判决的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判决是否具有终局性、是否违反本国的公共政策等等,这既是各国的一项固有权力,也是各国有关承认与执行制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其中,各国立法和相关国际公约对判决程序的公正性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这种关注的程度甚至耍超过对判决实体问题的关注。事实上,一项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请求内国法院承认与执行时,被请求的法院一定会对作出该判决的程序的正当性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9.
所谓“刑罚到欠账”,是指最终判决的刑期少于犯罪嫌疑人实际已羁押的时间,即犯罪嫌疑人所服的实际刑罚重于法院判决他应服的刑罚,我们习惯称这一现象为“刑罚倒欠账。某区法院仅1999年就发生10起类似案件,少则多押一、两个星期,多则半年之久。对于这些被告来说,“罪刑相适应”这一刑法基本原则并未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法学》复刊十周年。本期正好出满120期,为纪念本刊这一具有意义的阶段,新设“法学家论法学”一栏,约请全国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就法学现状与发展前景发表灼见。本刊将以对话、专访、笔谈等多种形式,办好“法学家论法学”这一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