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云长 《世纪桥》2009,(23):25-27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刘禹锡的诗歌注重艺术创新,重视民歌并善于向民歌学习。取境优美,精炼含蓄,辞采华美,流畅自然,立意深邃,题旨隐微,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了其“境生于象外”及“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论诗主张。  相似文献   

2.
蜀犬吠日“蜀犬吠日”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在一篇名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文章中,柳宗元写道:“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虽然才情绝佳的柳宗元没有像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诗人那样,与蜀中的美女诗人薛涛眉目传情、以诗唱  相似文献   

3.
开元十三年,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壮心,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沿着蜿蜒的长江顺流东去,第一次登上当涂采石矶,只见长江如练、天门洞开、青山滴翠、飞舟击浪。李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创作了名传千秋的《望天门山》。采石矶因而成了天下文人雅士朝拜之圣地。包括白居易、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赵孟颍等,先后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相似文献   

4.
正白居易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担任过杭州刺史。有这样的小故事,大意是:一天,他习惯地拿起书桌上在天竺山捡到的两块石头把玩起来。忽觉自己很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提笔写下了一首满含自责的诗句。此时,朋友刘禹锡拜吟诵后很诧异,认为"不值得。"而白居易却说,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9,(7):73-73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祖籍洛阳,他从小就诵读儒家经典,学做诗赋,不到20岁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贞元七年(公元791年),19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到长安,第三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子校书,加检校礼部尚书,因为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  相似文献   

6.
<正>一座城,往往因山水地势而建,但这只是外形,是框架。一座城的灵魂,是历史,是文化,是人。因厚重深沉的历史、灿烂耀眼的文化、精神不朽的人物,一座城市才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重庆无疑是独特的,无论是“魔幻3D”,还是“山城“”江城”“雾都”,这个城市被赋予了太多标签。然而往历史深处回溯,重庆的另一面也值得人们探寻。白居易、刘禹锡、陆游、蹇义、喻茂坚、张鹏翮……一个个名字伴随着重庆的历史,氤氲着清廉,滋养着巴渝大地。  相似文献   

7.
乔玉光 《实践》2007,(8):46-47
长调民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是站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用更为长远和宏大的视野,对长调民歌独特价值给予权威性认定,彰显了长调民歌以及以长调民歌作为典型表达形式的蒙古族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宇 《党建文汇》2010,(11):43-43
“城市的傍晚,广场上、街角边,大妈大婶摆弄录音机、唱民歌、扭秧歌的情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热衷的Hip—hop(说唱)、Jazz(爵士乐)。”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歌座谈会”上,一位民歌词曲作家发言自问,“究竟是年轻人离我们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9.
鲁顺民 《党课》2010,(20):126-127
2004年.写一本关于山西古渡口的书,其中涉及黄河边晋陕地区的民歌,和“民歌大师”王向荣就熟了。在老王的影响下,活活痴迷过一阵子民歌,而且很结交了一帮朋友。现在,爱民歌的朋友,比爱文学的都多。  相似文献   

10.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做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也应该经过这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它具有清新刚健、生动活泼、易记易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等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1月2日,周恩来曾对外宾说过:“我喜欢民歌,而目我自己还会唱民歌、可惜的是现在有些青年不会唱民歌,不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了加深对周恩来的了解,增进对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的认识,下面讲述几个周恩来与民歌的故事。拔报声柴花北京十三陵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用发动群众进行义务劳动的方式建成的。周恩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先后3次去水库工地参加劳动。6月22日夜晚,工地上灯光如昼,人…  相似文献   

12.
《党建文汇》2013,(10):44-44
【原文片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遭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13.
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因毕生搜集、整理、改编、译配大西北民歌1000多首,出版歌曲集8部,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赢得了“西部歌王”的美誉。一如其瑰丽多姿的西部民歌,王洛宾的人生道路亦跌宕起伏,颇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4.
快乐大叔 《党课》2009,(6):96-98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首耳熟能详的西北民歌,是我国著名民歌大师王洛宾先生在青海草原上创作的。据说,在王洛宾创作这首民歌之前,他在青海广袤的金银滩草原上曾邂逅一位美丽的好姑娘,他们之间曾经共同谱写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快乐大叔这里要讲的同样是一个发生在青海的故事,主人公同样是一位好姑娘,只不过,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问禅     
《学习导报》2014,(14):32-32
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他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不危险?”  相似文献   

16.
在1958年“大跃进”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民歌运动。它在文化领域“大跃进”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新民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与毛泽东的直接提倡和大力推动分不开的。陕甘宁边区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带有浓郁陕北民歌色彩的作品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对民歌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毛泽东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给予民歌以特殊的关注。民歌之所以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到格外的重视,这与上个世纪关于新诗发展的道路问题紧密相关。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曾就中国新诗的发展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7.
并非游戏     
一天,刚渎初一的儿子问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话出自何处?我告诉他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又找了一本《古代散文选注》,让他自己去看。  相似文献   

18.
民歌、民俗与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歌名叫做“黑骏马”,歌中吟唱的主题,是一个蒙古骑手寻找他妹妹的过程。这是一个古朴而苍凉的故事。作家张承志以这首民歌作为引子,写下了一篇同题小说《黑骏马》(载《十月》1982年第6期)。在这篇小说里,张承志对蒙古民歌的起源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并作出了他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2):49-51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怎样写文章。三、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9,(4):71-71
3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提出了七条要求,包括“大力压缩因公出国(境)经费、团组数和人数。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因公出国(境)经费全部纳入专项预算管理,实行经费先行审核”。同时要求,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不得挪用其他公共资金,不得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不得向下属机构和地方摊派,不得用公款报销违反规定持因私证件出国(境)的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