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霞飞 《党史文苑》2007,(11):4-8
抗日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自然有各种因素.但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其取得最终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则是确定无疑的。1938年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就是对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创作的,一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其表现形式是策略、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创新,而实质则是研究战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如何研究战争”的重要方法,对党在十年间所累积的战斗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一年后,他所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则从哲学角度将“如何研究战争”的理论系统化和抽象化.毛泽东对“如何研究战争”的论述,有助于拨开人们军事理论研究中的“思维迷雾”,确立正确的军事理论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人们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及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找准影响制约我军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我军在未来激烈的敌我对抗中创造“克敌制胜”新战法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为了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培养战胜民族敌人的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决议有关内容基础上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为了《战略问题》的写作,毛泽东曾经系统阅读和学习过许多相关书籍。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战略问题》中已经基本具备。这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姊妹篇,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江青给林彪照相是毛泽东有意安排。还是林彪请江青搭桥求见毛泽东? 1971年6月9日.江青在钓鱼台亲自给林彪拍摄了一张手捧《毛泽东选集》的免冠照片,起名叫《孜孜不倦》,并发表在1971年8月1日出版的第七、八期《人民画报》合刊和《解放军画报》合刊上,署名“峻岭”。  相似文献   

5.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3):26-28,33
美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特里尔在此书中是这样论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相似文献   

6.
《论持久战》是自《孙子兵法》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兵书,因此,研究《论持久战》者重视研究其军事思想、军事韬略,是很自然的。《论持久战》又是毛泽东依据其哲学思想写出的一部军事著作,因此,研究《论持久战》者重视研究其哲学思想,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即将开始的在职干部学哲学,主要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十本著作。除《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8.
21、写给儿子的一封信1960年秋,林彪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一年后,就对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谭政极为不满,其原因是谭政不同意林彪提出的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可以走捷径的提法,主张要系统地学习和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于是,林彪借此在军内发动了对谭政的批判斗争,并无限上纲上线,甚至把谭政说成是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政治部主任”。1960年底,在林彪的诬陷下,谭政被降为总政治部副主任。毛泽东通过听取党内和军内部分领导的意见,同意罗荣桓元帅复出,再次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就在这时,林彪就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提出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刘伯承“偷”馒头刘伯承一生治学,孜孜不倦。他不仅翻译、校订了许多外国军事著作,还撰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论文,其中近百万字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就是他几十年不倦治学的见证。刘伯承背书是出了名的,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参加护国军后,他依然坚持读书背书。一天休息,刘伯承又捧起《资治通鉴》来读,同事拉他出去喝酒玩乐,他  相似文献   

10.
1944年7月9日。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领导下,由邓拓负责编纂,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毛泽东选集》。在河北省阜平县城西南马兰村属的仅有十来户人家的坡山村出版了。这个坡山村很小,知名度很低。小村小到连《河北省分县地图册》和《阜平县地名资料汇编》都查不到村名。但是,它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把毛泽东著作系统出版的版本,这是一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流传最早、最广的《毛泽东选集》,曾多次翻印,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林育均 《当代党员》2011,(11):67-68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7月。由于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相似文献   

12.
九生 《世纪风采》2008,(11):37-39
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曾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文下面的注释写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和战略问题》这篇著作中,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述了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首要地位,以及我们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变化的具体道路,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和战  相似文献   

14.
罗荣桓元帅一贯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建国后,他就如何学习毛泽东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正确主张,并与林彪在学习毛泽东著作方面的“左倾”错误,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罗荣桓提出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许多主张,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军事战略是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与实施的根本方针,主要内容就是解决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从而正确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主要战略方向等重大战略问题,以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军队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总参谋长罗瑞卿和国防部长林彪在军事战略问题上发生争论,在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主要战略方向等问题上各执己见,直到毛泽东介入。  相似文献   

16.
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作调查时撰写的《调查工作》一文,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的.1964年出版《毛泽东著作选读》一书时,将其收录其中,首次公开发表,并改题目为《反对本本主义》,且在注释中作出了详细说明:"《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名著,曾一度散失.六十年代初才重新得到,后经毛泽东同志亲自审定,并在《毛泽东著作选读》一书中第一次公开发表."1991年2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在第一卷中唯一增补的一篇著作就是《反对本本主义》,又备注说明:"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相似文献   

17.
徐世强 《党史文苑》2014,(12):46-48
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18.
(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和停止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方针。会议决定,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个省举行秋收起义。出席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地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的著作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1927年5月27日,共产国际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用俄文发表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国外刊物首次发表毛泽东的著作。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在1928年出版的《中国大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培养战胜民族敌人的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决议有关内容基础上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为了《战略问题》的写作,毛泽东曾经系统阅读和学习过许多相关书籍。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战略问题》中已经基本具备。这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姊妹篇,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