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个世界上 ,大概除了吃饭拉屎穿衣睡觉外 ,什么事情只要一和“全民”结合起来 ,就不大妙 ,譬如全民皆兵、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写作、全民学外语等等 ,最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一哄而起 ,虚张声势 ,滥竽充数 ,鱼龙混杂 ,最后劳民伤财 ,一塌糊涂。而时下正热闹的全民读“博” ,恐怕也在劫难逃。当然 ,说“全民读博”无非是夸张之词 ,就是上世纪疯狂之极的大跃进年代 ,喊得最响的全民大炼钢铁 ,也不过有几千万人的规模 ,至于全民写诗 ,“一村出一个郭沫若” ,也是“艺术夸张”罢了。今天的所谓全民读“博” ,当然也是如此 ,把全国的各类在读…  相似文献   

2.
微,小也;博。多也。我们是力量微薄的个体。但微薄的力量积聚起来,爆发力往往惊人。微博里流行一种说法:“围观改变中国。”网络上的“围观”当然有积极意义.但仅仅是“围观”还改变不了中国。除了围观。更需要行动。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中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摘金夺银捷报频传,中国在亚洲体坛的优势地位恐怕早已无人能撼,而且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位置也同样在不断飚升。然而,我总是在想,我们如此辉煌的体育成绩是我们国民总体健康水平的真实写照吗?与我们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深度成不成正比?我想恐怕不尽然。那么,在全民健康水平与我们体育成绩存在太大的差距时,这时的体育了不起算是“精英体育”而已。无庸置疑,“精英体育”对大众健康或全民健身是有一定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地大物博”——这是读小学时教科书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词汇之一,教科书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这美好的印象恐怕只能留在儿时的记忆里了。一个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的事实是,中国地大,可相对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来说,却并不物博。" 盛夏,中国24个省区市限电拉闸,煤炭供应吃紧,成品油涨价……能源的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不能不让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国人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5.
“地大物博”——这是读小学时教科书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词汇之一,教科书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这美好的印象恐怕只能留在儿时的记忆里了。一个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的事实是,中国地大,可相对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来说,却并不物博。" 盛夏,中国24个省区市限电拉闸,煤炭供应吃紧,成品油涨价……能源的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不能不让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国人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了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如他在论述“精”与“博”的次序时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2.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3.虚心涵咏,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朱子指出,读圣贤书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4.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要体现在自身的修…  相似文献   

7.
读着“就时论是”《关键时刻当尽非常之责》一文,我仿佛听到了鼓点声声,看到了万马奔腾,感到心潮澎湃。这篇文章仿佛“吹响了争做世博岗位行动排头兵、争当世博家园行动实践者、争做世博志愿行动带头人的‘集结号’”。作为一名外地读者,我常思考“我能为世博会做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究竟有多少别墅.恐怕难以计数:哪栋别墅历史最长、最精美?恐怕也难评出个一、二来。但是.有一栋别墅却无可置疑地得到社会公认:在中国众多的别墅中.只有它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这惟一的别墅就是庐山的“美庐”。  相似文献   

9.
<正>你可以不看中国级“博事后”的“博书”,但应该看看这本地方级“博事后”的新书《我的生死记忆》。——其实我没有写“错别字”。可是当我键入“博事后”,搜索网站果然就弱智地问我“您要找的是不是:博士后”。早就“泛博客化”时代啦,你还念念不忘“博士后”呢!“博事后”是在博客上忙着“博文博事”、点击率居高难下的人。如果博主为女性,那就是更标准的“博事后”啦!譬如那美女徐静蕾,折腾“老徐的博客”,搞成“中国第一博”,还出书,封她为中国第一“博事后”,博友没意见的。可我只进入徐博客一次,博主无非小情小调,在生活流水线上过日子,那幸福生活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人往高处走     
■ 当我从系里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说不上高兴不高兴,只觉得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的孩子上初一,到年底我也39岁了,快四十的妈妈还在为读博而拼命,大概是不多见的。有的人不理解,觉得我曲高和寡似的难接近,因为我老是行路匆匆,和我说说话也急急忙忙的;同学朋友有时碰到了问问近况,听说我读硕完了还要读博,都说啊呀你别这么“女强人”了,干嘛把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10,(2):114-114
随着渐渐沉寂下来的爆竹,虎年春节以急匆匆的身影离我们而去。盘点今年春节的“节日特色”,愚以为除了民间相互拜年之外,恐怕就是各级官员通过媒体向其辖下的老百姓拜年了,体现了这些官员心里面还是装着群众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缩短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2.
心不可分     
如何在浩瀚书海中,寻找一本好书?这是很多读书人面临的一个难题。记得读大学时,语文有“泛读”和“精读”两门课,既“精”又“泛”,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顾名思义,“泛读”指泛泛而读,当然比浏览稍为认真点,非但不能不求甚解,还要写读书报告;“精读”即精细地读,逐行逐字甚至连标点都不放过地读,看看人家是怎样遣词造句、构造文章的。而“精读”的文章,当然是老师依多年教学经验精挑细选的。如果没有老师  相似文献   

13.
少年看西游,读的是情节;成年看西游,读的是人物。吴承恩的《西游记》最出彩的就是对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描摹。四人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其实也隐喻着不同的文化性格、社会角色。唐僧,他是团队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徒弟整日保护他、拯救他于妖怪的魔掌之下。可其实,唐僧只是一位“表面上的灵魂人物”,他虽善良、虔诚、执着,却生性柔弱,呆板不变通,还经常善恶不明,容易受到蛊惑。武艺不强,只会念经,全靠徒弟们打天下,当然这也说明他善于选人、用人,不算偏心,德行过硬,算是个好领导。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15.
微博微公益,迅捷的网络平台为全民慈善、草根慈善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慈善管道。它也许只是个别的、零散的些许小爱心,但却在网友们的推动下。聚沙成塔凝结成巨大的正能量,温暖着整个社会。“给孩子加个菜”“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给孩子添件衣”“请农民工吃顿饭”“一个鸡蛋的暴走”“长征路上的爱心图书馆”。微博公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奇迹。应该说,郭美美之后,最风生水起的慈善活动就是微公益。但自发自觉的微公益要想一路走好,立法规范恐怕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6.
姚学松 《创造》2001,(9):21-22
以民为本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方式的主体,当然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毛选》三卷,第932页)。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开卷有益”是句老话,一开始是宋太宗赵炅说的。他让臣下编了一部一千卷的巨型类书《太平御览》,自己规定每天读三卷,如果某一天太忙没有完成指标,事后一定给补上。一位皇帝还这样注意充电,当然是很好的。据说就是他说过:“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句话很对,他认真读这部专门为他编的百科全书,当然是有益的。但是,这话并没有普遍意义,更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历尽古今而不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博尔赫斯“意象再现法”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尔赫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中的一位天才 ,他创造的艺术世界是一座奇异的“迷宫” ,读他的作品就是一次次异想天开的探险 ,尽管在走出阿里阿德涅“迷宫”之后 ,读者似有所悟 ,但仍是一头雾水 ,虽然经历了一场恼人的筋疲力尽的神游后 ,仍有些疑惑不解 ,但读者探险的兴趣丝毫未减 ,并企盼着下一次猜出斯芬克斯之谜机会的到来。博尔赫斯在作品中何以造出如此的奇观 ?那首先得归功于他那抽象的飘浮的哲学观念。如果我们先读了几部哲学著作 ,再去阐释博尔赫斯作品的意义 ,那恐怕是无功而返 ,除了方法不对 ,表现莽汉的“硬拼”之勇气外 ,根本…  相似文献   

19.
吴江 《观察与思考》2008,(11):12-12
“实地救灾”,“亲手送钱”除了体现出志愿者们发自内心亲历亲为的救灾意愿之外,对于捐款能否善用。能否真正抵达灾民手中的担心与顾虑恐怕也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策,作为“物价工资改革”的追踪决策,这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改革目标的边界条件已经形成,即“进不能引起社会大动荡,退不能丧尽改革成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避免经济生活的大动乱。而把治理整顿的范围限定在经济领域内,不扩展到政治领域,这也可以看作是吸取了近几年来的经验教训。从群众的心态看,不用说知识分子对政治体制改革已经等得急不可待了,就是普通群众恐怕也因“久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产生了一种遗憾感。因而,在经济上不得不迈小步、徘徊、停顿、乃至倒退几步的情况下,政治上加快步伐,加快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是完全可能的。经济上的整顿会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