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超 《党政论坛》2009,(23):56-56
北宋时期,中国出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文人苏东坡,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被天下文人称为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读苏东坡书,也竞拍案称奇;欧阳修吟苏东坡诗后自言自语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2.
山人 《侨园》2014,(9):42-42
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号“东坡”命名的菜肴“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等可谓家喻户晓。苏东坡于美食,尤其喜爱吃鱼。苏东坡居常州时,—位朋友烹制的河豚味道极佳,准备让他尝尝鲜。于是,他办了满满一桌河豚酒席,蒸的,烩的,炒的,煨的都有。苏东坡一见这么多鲜美的河豚,一句话也顾不得说,拿起筷子就吃。  相似文献   

3.
偶翻《耆旧续闻》,见《东坡日课》。阅后颇有感。 苏东坡被贬在黄州时,以文会友,结识一位姓朱的地方官。朱公时有登门,关系密切。 一日,朱公求见。苏东坡正在作功课,朱公久候不至。苏东坡作完功课,才出来会见朱公,并表示歉意。说:“刚才完成每日的功课。”朱公问:“作什么功课?”东坡答;“抄《汉书》。”朱公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我到海南岛儋县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参观,看到了“黄狗花”。早年曾听到一个“黄狗卧花心”的故事,说当年苏东坡看到两句诗:“明月叫树上,黄狗卧花心”,认为不对,就把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阴”。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才知道海,看到了“明  相似文献   

5.
清风慕竹 《各界》2014,(7):64-67
他是个诗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苏门四学士”中位列首席;他是个书法家,行、草、楷十分精妙,在“宋四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能型”人才,虽然是苏东坡的门下弟子,却被后人以“苏黄”并称,是个足以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他,就是黄庭坚.  相似文献   

6.
美石的诱惑     
沉冰 《瞭望》1989,(43)
“长岛多美石”,古今传诵不绝。长山列岛那大大小小十几个海岛几乎每处都产“美石”——文人雅士们宠爱的盆景石,可制作为唐宋以来书家珍视的“金星雪浪砚”的砣矶砚石,而最堪称奇的是月牙湾那满海滩的美妙球石。宋代大作家苏东坡在其文《北海十二石记》中盛赞它:“五彩斑斓,秀色灿然”。 在蓬莱我查过古登州和后来的蓬莱县的一些史籍,知道苏东坡只在蓬莱做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州官,并未到过当时为登州所辖的长山岛。据说是他手下哪  相似文献   

7.
竹海的雅     
王乾荣 《党政论坛》2012,(18):43-43
蜀人苏东坡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我乃黄土高原人,何谈“居有竹”,见都少见,笃定俗人一个。  相似文献   

8.
钱昊平  翟曼 《党政论坛》2012,(14):38-38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9.
明人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苏东坡在王安石处看见一首未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黄花即菊花,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当西风劲吹,群芳零落之时,唯独菊花抖擞奇葩,凌霜独开,王安石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错误,于是信手续上“秋花不  相似文献   

10.
说来有趣,在四川乐山自然景观中发现“隐形巨佛”的,不是本地人,而是一位初来乍到的广东游客。对此,巴蜀父老颇以为憾。其实也不奇怪,之所以“不识‘乐山’(庐山)真面目”,也还是“四川老乡”苏东坡那句诠释:“只缘身在此山  相似文献   

11.
荔枝,号称岭南佳果。苏东坡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赞颂它。荔枝树是常绿乔木,一般有七八米高,老树可高达二三十米。多少年来,人们都靠爬梯上树摘果子。如今,在“荔枝之乡”——广东省东莞县大  相似文献   

12.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思想、感情等内 心活动而引起的某种反应和效果。在学校教育中,教 师如果善于运用“心理效应”,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先说“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说的是一个 解差押解一个和尚去往府城,夜晚住店时,和尚将解  相似文献   

13.
黄裳 《瞭望》1987,(44)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一直被认为是因文字而受迫害的好例。东坡所做的是政治诗,他为了这些诗而得罪下狱,差点儿断送了“老头皮”也是事实。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他这些诗几乎全部都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的。他  相似文献   

14.
振如 《瞭望》1991,(33)
苏东坡给人一般的 印象是诗、词、文章皆 称一绝的文豪,书法、 绘画皆精的名士,但近读《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集》,才知他是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对于防治洪水、兴办水利、开掘煤矿、发展冶铁业都作出了贡献,甚至当时广州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自来水”设施也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建成的。苏学士名满天下,轶闻轶事特别多,看来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气高、文章好,他为人民办好事,人民自然就会歌颂他。  相似文献   

15.
蔡绪俊 《党政论坛》2011,(23):59-59
苏东坡是北宋时有名的大才子。不仅学者们尊崇他,就连当时的宰相欧阳修也佩服他,皇帝宋仁宗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出了名的苏东坡此时骄傲自大得了不得,谁也不敢得罪他,连宰相王安石也是他经常批判和攻击的对象。他被废为庶民充军海南岛后,在一处荒凉的旧营地的一架山的东半坡开荒种地,从土里刨食糊口度日,缺衣少食,  相似文献   

16.
小品和大师     
赵丽宏 《民主》2024,(2):42-45
<正>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东坡属于多才多艺多情趣的一位。他留下了很多传世的诗词和文章,还有书画。可惜纸张和丝绢都无法遗存千年,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书画寥寥可数。在中秋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吟咏赤壁的诗词和文章也是家喻户晓。一个文人,能留下千古不朽的文字,实在不容易。现在正活跃在文坛上的人,一千年后有几个人还会被人记得呢?  相似文献   

17.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立足点和观察点的重要。你看,倘要探求庐山“真面目”,非得走出“此山中”、选择最佳角度不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察人、认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里,摄影师摄影时选择最佳立足点和观察点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淡之美     
淡 ,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 ,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 ,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 ,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 ,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 ,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 ,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识得西湖的人 ,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 ,在那细雨、碧水、微风 ,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 ,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 ,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 ,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 ,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 ,…  相似文献   

19.
论随大流     
有一次,苏东坡举行家宴,大书画家米芾也在座。酒过三巡,米先生突然向东道主提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世人都说我狂,您老兄怎么看?东坡答道:“吾从众!”(《候鲭录》)在这个场面,聪明绝顶而又有骨气的苏东坡为什么也随大流呢?  相似文献   

20.
好名     
好名曹金兴宋代李,“苏门六君子”中的小阿弟。他在《师友谈纪》一书中说,自己少时急进好名,曾三次献书公车。捷径没走成,但好名急进之心不改,“复多游巨公之门。”年长他一辈的苏东坡直言相告:“如子之才,自当不没,要当循分,不可躁求。王公之门,何必时曳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