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变异”又称为偏离 ,语言学界所说的变异是指对语言通常用法的变异。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 ,为了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又常常突破语言的规范 ,变异地使用语言。主要从言语表达、音行、词语、标点符号等方面论述这种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2.
"依法行政"的"法"一般不是指宪法而是指法律,行政机关应当是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则而不是直接根据宪法的原则来行政,这是民主、分权、法治体制的要求.同时"依法行政"的"法"也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但行政法规应当是在其行政管理范围内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是对法律规则的细化,而不是创设规则(授权立法是例外);部门规章应当是对上位法中相关技术术语的解释或为维护其内部工作秩序所作的规定,而不是细化法律规则,更不是创设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沉香 《求索》2011,(3):101-103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社会关系和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考察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关系的异同,有利于选用合宜的称代形式和行为规范进行交际,使交际符合不同社会的交际规则,达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人们之间的语言交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信息的编码(encode)和解码(decode)的过程。人们在编排语言信码,生成话语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遵守一定的编码规则——语言规则,因而语言规则具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又是富有弹性的,在强制之中又有一定的宽容性,因而人们又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灵活多样的编码。强制中有宽容,不自由中有自由,这就是语言规则对语言编码作用的两面性。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表现了人们对语言规则运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使一些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语言规则对语言编码的制约不是明了强有力的。例如,有人认为,突破语言规范的反常用法可以称之为“创新”修辞手法。“创新”就是根据交际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言手段来加强表达思想的效果。又有人认为,修辞现象是个人感情冲动  相似文献   

5.
汤蕾 《桂海论丛》2005,(Z1):93-94
"约定俗成"出自荀子<正名篇>,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条重要理论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但今日之"约定俗成"已绝非荀子之时的"约定俗成",它的内涵与外延已被人们曲解.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交际日益繁多,如何提高交际的效率和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语言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为"约定俗成"正名,以指导当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使规范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方便快捷的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我国内地语言中使用的词汇日益丰富 ,词汇的超常变异愈演愈烈 ,使人们的语言交际更加新鲜、活泼、生动和多彩 ,也给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公安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公安语言必须规范化 :口头用语文明礼貌 ,执行警务使用规范用语 ;书面用语准确严谨 ,字斟句酌 ;尽量不使用俚俗语言和超常变异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侦查欲实现和谐化应该首先探求自己的学科语言.侦查学科语言指的是具有侦查专业特色的、体现特定法律规范和普适性法理并且合乎侦查实践所需的语言.侦查学科语言的功能在于侦查学的形成及发展需要成熟的学科语言,侦查公信力、侦查目的的实现和警民关系的和谐需要成熟的学科语言.侦查学科语言在学科应然和实然、侦查欲求和法治欲求以及侦查目的和主体素质方面存在困境.侦查学科语言的出路在于坚持应然原则,体现理论特色,完善构建要素和实践考量.  相似文献   

8.
刘宇容 《前沿》2006,(6):224-227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途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着重阐述非语言行为障碍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提高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和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上面提出的两大战略任务.本文对"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内涵与本质,"和谐世界"思想与我国一贯外交政策的关系,"和谐世界"主张与西方国家提出的规范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家指导思想是为宪法所确认的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指导作用的某种政治理论,是执政党某一时期政治主张法律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认为国家指导思想,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本质要求,从而实现了从社会政治意义上的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文章从规范意义、规范作用、规范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2.
初二思想政治教科书中,多处提到了效范、规则、规矩、准则,那么法律与它们之间以关系如何呢?一、法律与规范规范,指的是约定俗成和明文规定的标准。由于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而放范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明文规定的纪律、法律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法律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因此,法律可以定义为,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后和。二、法律与规则规则,指的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红制度或章程。由于社会生活有多个方…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消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讯问被告人,是一种在讯问人和被讯问人之间进行的特殊的社会交际活动,不但离不开语言,而且使用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专门用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话”。预审人员的讯问语言不仅要符合现代语言规范,还要符合讯问工作的要求,讲究讯问中的语言艺术。讯问语言区别干其他社会语言的特征,是它体现着讯问工作的性质。讯问工作是预审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对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告地位的人,依法进行审问的一种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交流统一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构成"立言"与"文以足言"之言与文关系、"文言"之文言与白话关系、"言意之辨"之言与意关系、"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关系、"无言""不言""玄言"与"得意忘言"之有无虚实关系、"言外之意"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关系、"立象以尽意"之言象意关系、"文笔之争"之言与体关系等命题及问题探讨,推动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分离,强化文学语言的功能作用,从而将语言阐释与文学阐释有机统一,形成中国文学言意论特色与传统,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利伟 《前沿》2003,(2):117-119
"一"与"不一"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运用"一"与"不一"的矛盾法则,阐明了文学创作及欣赏的内在规律和审美要求,将哲学思辩转化为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与批评,得出了"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的结论,不乱之杂正是文学艺术应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活动范畴,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曲折反映,只有体现了其内在固有的规律,即一而能多,杂而不乱,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事不再罚"是我国行政处罚法的适用规则之一.理论上认为是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在行政处罚领域的延伸."一事不再罚"原则实际上是以保障公民权利不受过度的侵害为其基本价值目标的.在实践中,对该原则的适用应把握对同一个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后,不得再以同一理由和根据对该违法行为再次实施任何性质的行政处罚.当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法律规范时,可以采用"重罚吸收轻罚"的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7.
"第三性"是当今社会对女博士的代称。它是对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学历女性的一种排斥和异化现象在语言上的反映。女人往往被称作"第二性"或"他者,"女博士从女人这个群体中被排挤了出来,成为"他者中的他者"。这个二度他者化的过程体现了社会心理和文化通过大众话语来掌控社会的事实。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的关系理论表明话语(语言)是众多的大众维护、重组社会秩序的有效机制,权力通过话语发挥作用,话语的流通又进一步加强了权力。"第三性"一词的出现和流传是男性强权统治受到挑战时的话语应对机制运作的结果。此外,语言本体论的观点表明语言不但反映世界,而且语言就是社会现实。所以,"第三性"这一语言形式直指女博士困窘的现状,它表明我们有赖于语言维护、打破、重建社会秩序,人类和语言共存。  相似文献   

18.
宋金兰 《思想战线》2005,31(6):82-86
作为老子哲学本体论的"道"是一种语言存在论."道"是对语言的形上化.老子对"道"的规定、解释均以本真语言为原型,"道"的基本特性与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19.
李荧 《青年论坛》2002,10(2):92-9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许多就表现在语言交际中。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不仅要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培养交际能力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康兆春 《理论月刊》2013,(3):52-55,72
儒耶"金规则"是理解和构建跨文化伦理的一个核心环节。儒耶"金规则"的否定和肯定表达式有着深刻的文化根基,用跨文化交际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变量理论对其进行观照,通过自我和他我的批判认识,疏理两个表达式的跨文化伦理异同点,树立跨文化意识,实现金规则在交际中的作为共享意义框架的功能,使跨文化交际的价值判断和交际策略的伦理诉求得到更为理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