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娜娜 《法制博览》2013,(11):239-240
特留份制度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限制遗嘱自由原则的一项合理制度之一。我国现行《继承法》中仅规定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和胎儿的利益之特殊保护,而该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故我国在立法上应该引入特留份制度,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扩大特留份继承人权利人的范围,明确特留份份额,引入扣减权制度作为对特留份制度的救济途径,同时对特留份制度的行使做出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张宓 《法制博览》2013,(11):247-248
随着我国国民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被继承人选择生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订立遗嘱自由处分个人财产。这种遗嘱继承方式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法价值理念,体现了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尊重与保护。但遗嘱自由与其他民事权利和自由一样,不是绝对的自由,应当是受到法律限制的自由,从而达到平衡遗嘱自由与保护近亲身份利益的目的。世界各国对遗产处分限制的立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特留份模式与必留份模式。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继承法借鉴前苏联立法采用必留份制度,尚不存在特留份制度的规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特留份制度已日益显现出其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将通过研究来探讨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法律构建。  相似文献   

3.
我国《继承法》确定了遗嘱自由原则,但是对其限制十分有限,仅规定了"必留份"制度,导致继承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产生了与公序良俗原则的不断冲突。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遗嘱自由进行进一步限制,并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达到两者适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陈仕菊 《法制博览》2013,(11):243-244
我国的《继承法》涉及每个家庭,每个人,对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对社会和谐、家庭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律师见证制度在《继承法》的条款下确定,起步较晚,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继承人和被继承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律师遗嘱见证制度的特点、程序入手,对律师遗嘱见证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遗嘱见证人数,遗嘱见证人资格和见证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和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5.
侯菲 《法制博览》2013,(10):281
我国现行法规定了五种遗嘱形式,其中公证遗嘱具有最高效力。但值此《继承法》修改之际,公证遗嘱优先性效力遭到了很大的质疑,学界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意在围绕学界两种不同的观点来探讨公证遗嘱是否应具有优先性效力,以期能对我国《继承法》的修改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遗嘱是一个日益兴起的新事物,然而其法律效力却仍模糊。网络遗嘱定义的缺失反映了继承法亟需修改的现状,其效力的进一步确定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相关合法权益。那么,对于此类遗嘱方式的效力界定和具体实施的规则就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7.
徐猛 《法制博览》2024,(10):61-63
共同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主体通过设立一份遗嘱处分各自或者共同财产的遗嘱[1]。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共同遗嘱的规定不尽相同,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未规定共同遗嘱这一遗嘱类型,关于共同遗嘱只有《遗嘱公证细则》这一部门规章中有提到。共同遗嘱的设立者通常为夫妻或者家庭成员,立遗嘱者期望通过一份共同遗嘱解决身后事,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然而,共同遗嘱是否比普通遗嘱更能解决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通过一则案例来对共同遗嘱的有效性、生效时间、能否撤销及撤销条件、撤销方式等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继承法是以调整和规范民事继承行为为主要对象的民事法律。我国《继承法》自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修订和完善,其中许多规定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实用性和规范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应当尽快修订《继承法》,提高继承法律的权威性,为尽快构筑完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修订现行《继承法》的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和商榷,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修订《继承法》过程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田园馨 《法制博览》2013,(6):130-131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公共官员与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维护公共利益,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官员的隐私权进行制度上的限制。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对维护公民知政权和监督权,推动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监督公共权力,树立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但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对公共官员隐私权的彻底剥夺,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则,不断完善立法和制度构建,才能在维护公共利益与保护公共官员隐私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促进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遗嘱信托是一种遗产处理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新增关于遗嘱信托的规定,是与时俱进地对现实社会发展做出的精准回应,彰显了私法自治。但是,在目前我国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之背景下,遗嘱信托因其破产隔离功能,与个人破产制度的适用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为此,我国信托立法应完善欺诈性信托撤销权的相关内容,同时在未来个人破产立法中,吸收国外对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经验,明确规定委托人实施欺诈性信托时的债权人撤销权。  相似文献   

11.
居住权制度作为《民法典》新增制度,仍有规定模糊之处和规范上的空白.在居住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探知,居住权的人役性并不是固有属性,居住权的本质属性是所有与使用的分离.居住权客体是他人房屋,农村房屋、房屋部分及附属设施也为居住权客体.居住权是用益物权,可依合同、遗嘱或者遗赠设立,通过遗嘱的方式设定居住权,在继承开始...  相似文献   

12.
洪旭岚 《法制博览》2015,(8):196+195
由于我国对于立遗嘱的事情较为避讳,因而对于遗嘱的法律效力问题并不注重,有关遗嘱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申请遗嘱公证上更容易遭到人们的忽略。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宣传到位,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遗嘱公证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在财产纠纷问题的处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遗嘱公证的概述,简要分析遗嘱公证的法律效益,并就遗嘱公证办理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邱高磊 《法制博览》2023,(20):118-120
《民法典》的颁布调整了公证遗嘱的效力,为公证遗嘱带来新的定位。本文通过对公证遗嘱和其他几种遗嘱形式的对比,分析公证遗嘱自身的独特优势,进而讨论公证遗嘱自身优势的成因,展望公证遗嘱在新形势下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继承法》是以规范继承民事行为为主的专门性法律。我国《继承法》自1985年颁布实施以来,至今也没有经过修订和完善,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民事法律。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发展,《继承法》立法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急需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在本文中,笔者就现阶段我国《继承法》修订过程中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并提出完善《继承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晓燕 《法制博览》2022,(2):103-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自此公证遗嘱将与其他形式遗嘱效力相同.但较之其他遗嘱形式,公证遗嘱在安全性、规范性、真实性方面均有着较为可靠的保障,因而在《民法典》生效后公证遗嘱在实践中仍有着明显优势.本文拟从《民法典》生效后公证遗嘱的具体变化出发,对其主要优势展开分析论述,并...  相似文献   

16.
周需亮 《法制博览》2023,(22):121-123
随着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民法典》的施行,取消了公证遗嘱效力高于其他形式遗嘱之规定,在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中作出新的规定:“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民法典》实施后,公证遗嘱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遗嘱仍然具有较大优势。无论是公证遗嘱还是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等其他形式的遗嘱,当立遗嘱人死亡后,都需要对遗嘱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方能对遗嘱进行执行,实现立遗嘱人的遗愿,遗嘱检认问题亦随之而生,遗嘱检认也必然会成为“民法典时代”民事法律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证在遗嘱、继承领域深耕三十多年,必然会在遗嘱检认领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继承法中债权人的利益保护的研究,国内诸多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从未停止对它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和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债权人利益受侵害的案件却屡屡发生,其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当前我国实行的《继承法》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为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和探索解决继承法中债权人人利益的保护问题,一是继承法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缺陷,正视当前继承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找出继承法中造成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处去解决债权人利益保护这一难题。同时结合本人所从事的公证工作,对在办理继承权公证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旨在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为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及债权人的利益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国立法对于股权外部转让限制大多在同意权制度与优先购买权制度之间择一规定,而我国公司法和台湾地区公司法则是重复规定了两种制度,这样对于公司人合性的维护固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对于转让股东的利益而言却是极大的不利。优先购买权制度对于对外转让限制过于宽松,并不能很好的维持公司的人合性而同意权制度对于剩余股东必须强制购买该股权而言又过于严苛,相对而言指定购买制度能够弥补一些同意权制度的严苛和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过分自由。  相似文献   

19.
白笑敏 《法制博览》2024,(8):112-114
本文主要研究公证机构在办理遗嘱公证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遗嘱公证细则》第三条规定,遗嘱公证是公证处按照法定程序证明立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经公证证明的遗嘱为公证遗嘱。公证机构在办理遗嘱公证过程中,存在立遗嘱人自身、公证机构两方面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本文提出了防范措施,以提高遗嘱公证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完善未成年人缓刑制度提出建议:一、规定保护性限制自由制度;二、完善家庭帮教制度;三、落实基层组织帮教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