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爸爸的压岁钱艾明波过年了,当我把压岁钱送给女儿时,心猛然一动,伸出去的手竞好久没有抽回来,我想起了小时候爸爸给我压岁钱的情景。少年时代的我最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糖果,放上鞭炮,穿上新衣服。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生产队分红了,爸爸领我兴高采烈地来...  相似文献   

2.
"听人说上了年纪就不盼着过年,可我就很盼着过年哩。"笔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说此话时,就像一位大孩子那么天真。老人名叫苏琼英,是海口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的老居民。老人今年80岁,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已有10多年了,是社区的一名空巢老人。"‘女儿’都已经把年货准备好了呢!"老人口中的"女儿"名叫何仁芳,大家都喊她阿芳,就是她平日里照顾老人生活起居。阿芳40多岁,是社区附近的下岗工人。"两年前,居委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公益  相似文献   

3.
张新民 《现代领导》2007,(11):21-21
刚到组织部上班的一天中午,信手拿起办公室同志送来的一本新到的《现代领导》杂志,原以为这是一种属“上情下达”、“来稿转载”之类的刊物。但细细翻阅,却令我顿觉眼前一亮,先前分明是我“妄加评判”啊!一口气读完一本,还觉不“过瘾”,又找办公室同志多要来几本“旧”的带回家读。渐渐地,读她,盼她,就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月不见,老觉得缺少了什么。一本刚读完就盼着下一期能早点到!两年来,她已成为我最挚爱的“朋友”,让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4.
我在山梁下乡间小学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跟着老师呀呀学语一般念出声:“我爱北京天安门!”身着蓝色咔叽布料中山服的老师,把拳头放到自己的胸口上说:“北京,它是我们祖国的心脏!”我也学着老师的模样,把小手贴在自己的胸口上,我清楚地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相似文献   

5.
“大人盼栽田,小孩盼过年。”是我们这辈人孩提时代常听父母讲的一句话。现在,人们丰衣足食了,大人们“盼栽田”的日子不再复返;可寒假一到,小孩子们仍在扳着指头数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因为他好惦记着一年一度的“压岁钱”。1996年寒假刚过,我们对某校初二年级城镇学生(13-14岁)进行了一次有关“压岁钱”情况的调查,发现“压岁钱”造就了一个个“小富翁”据对63份答卷进行的统计,过年时得到“压岁钱”的比例达100%。其中2000元以上的5人,占7.9%1000—2000元的6人,占9.5%500—1000元的24人,占38.1%。最多的达2800…  相似文献   

6.
陈亮  陈思劼 《公民导刊》2011,(11):56-56
读公民导刊10期上刊发的《深情系山乡》一文后,顿觉一股暖流涌动全身,把老百姓当父母孝敬的党员领导干部令人敬佩。“快过年了。我特地为你们一人买了一件冬衣。这是送给娃儿的新年礼物一1000元钱和笔记本电脑。我听说她是学计算机的,这个(电脑)用得上……我们是亲戚,有啥困难,来找我”。  相似文献   

7.
说过年     
一入冬,便想到过年。 过去说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大人也一样盼过年。特别是我等少小离家长年在外,一年就是春节回家一趟,焉能不盼过年!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都与鬼神有关。荆楚好巫。把春节说  相似文献   

8.
过年     
乡下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人盼做田,小孩盼过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如今,回忆起儿时过年,总有一种很惬意的感觉。 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若经常能吃上白面馒头、半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侈了;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因为如此,那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惟一寄予念想的便是过年。因为家里无论怎样困难,收成怎么不好,餐桌上总会多一些平时见不到的红烧肉、荠菜水饺,大人总要抠出几块钱来给小孩做件新衣服。  相似文献   

9.
《上海机关动态》2002,(10):17-18
当残疾当事人走进法庭时,她亲切地关照一声“当心”;庭审结束时,她不忘道一声“再见”……一位姓王的老太到法院开庭,步履蹒跚进电梯时,一位陌生的女法官扶了她一把。真巧,这位法官就是主审此案的审判长。那位老太太输了官司还给法官送来锦旗一老太太说:“一位素不相识的法官在我上电梯时搀扶我,我认定她是个好人。我相信法官的裁决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10.
同车远行     
“吱”的一声,司机又打开了车门。   我心里直骂娘:这么大的雨,车厢里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还要上人,真的是要钱不要命了。   上车的是一位老太婆,年纪约在 60岁左右吧。她的一头白发显然被雨水打湿过,一绺一绺地耷拉在前额上很不规则。就在我下意识地向前挪动身子的同时,她显然也注意到了我座位前仅有的一点空隙。   “同志,请让我把袋子放在你的座位下面行不行 ?”她的声音近乎哀求,我极不情愿地让开一点地方。谁知她竟得寸进尺:“我要把袋子放在你的座位下面去,这袋子不能踩。”汽车正好换挡,老太婆一个前倾扑倒在我身…  相似文献   

11.
水乡粽香     
“小脚粽子芦叶包,两勺糯米一勺枣,手捻的麻绳拴在腰,托在手心三个角翘。锅里烧十滚,粽子翻个身,汤绿稻花香,门口站着盼儿的娘。”这是我家乡的一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包粽子的过程。家乡的人们用芦叶包粽子,每到端午前后,雨巷里总有水乡女子糯软清甜的叫卖声:“粽箬卖呀——”母亲便循声赶去,买上五六斤,扎成一把一把的,晾干后挂在墙角备用。  相似文献   

12.
盼望过年     
盼望过年,似乎是孩子们的专利,而我,已年过30,却也在盼,而且细想起来,从童年到现在,一直在盼。小时候盼年,是盼望那份童稚的欢乐。穿上崭新的新衣新帽,打着红红的灯笼,在大街小巷里跑啊,家家户户地转啊,迫不及待地给长辈们拜年,揣着压岁钱,吃着平日里难有的栗子呀、芋头呀,儿时的情趣得到莫大的满足。记忆中最浓最浓的年味莫过于童年了,而那时等待的日子也长得让人心急难耐,在漫长的等待中常常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年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能让年多一些该有多好。有一年,大约在我六七岁的年龄吧,年终于被我盼来了,除夕…  相似文献   

13.
良知未泯     
这是一个储放印刷纸和杂物的小仓库,散发着纸张的霉味。   天快要亮的时候,张百万的女儿张小萱突然发起了高烧,本来就垂头丧气的秦培,这下就更窝火了,气急败坏地对熬得两眼通红的小莹说:“把她扔大街上算了 !”   “她还是个孩子呀 !”小莹战战兢兢地说。   “不是我狠,是她老子张百万比我毒,是她老子害了她 !”秦培把牙磨得咯咯直响,布满血丝的两眼比小莹的还红。   “咱得救救小萱,为了她,也为了咱俩。”小莹惊恐地说着:“咱现在把她送医院去,还来得及,咱要是不救她就真的叫犯罪了。啊 ?你听见没有,咱们赶快把她送…  相似文献   

14.
过年挺累     
孔龙 《人民公安》2007,(5):60-60
真正让我和同事们欢喜的是,一个“春节”假期过去后,大家笑眯眯地说:“总算没出大事儿。”自从干上了警察这一行,我就不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挺累,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欢天喜地,心里憋得慌。老百姓  相似文献   

15.
我小时候是在乡下姥姥家长大的。每次过年,姥姥都会给我穿上她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服。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来照去,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总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服穿,还有肉丸子吃。过年的时候,姥姥、姥爷会给我们每人分一份炒得香喷喷的花生、瓜子,还有甜甜的糖果。过年的那几天,是我们小孩子最幸福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一枚邮票     
九月中旬的一个早晨,雨渐渐沥沥地落着。邮局里,我正往发稿信上一张张地贴邮票,一个怯生生的童音在身边响起:“叔叔,能买您一张邮票吗?售邮票的阿姨不在!”小女孩戴着一顶红帽,大约八、九岁,脸蛋红红的,一只小手里捏着张一元的钱币递向我。看着她那祈求的眼神,我不由自主地撕下一枚邮票:“小朋友,拿去吧,把钱收好。” 她很顺从地收起钱,接过邮票, 说了声:“谢谢叔叔!”便小心翼翼地 贴好邮票,把明信片投进了信箱。 “小朋友,给谁寄的呀?”我问,“给外地的爷爷奶奶”? “不对。”她认真地摇摇头,晶莹 的眸子扑闪着,…  相似文献   

17.
劫数     
女人就坐在我的对面,中间只隔一张桌子。   女人戴着一副手铐。   我问她答。河南省睢县公安局看守所的一名民警默默地在旁边坐着。   她很配合……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她:你后悔吗?女人什么都不说,只一个劲儿地低头抹泪。好大一会儿,女人抬起头,用满含伤悲的眼睛望着我说:该过年了,俺那俩孩子可咋办呀!我想俺孩子啊……   窗外,雪落无声。 一顿饭 一顿打   对许多农村的女人来说,挨自己男人的打似乎是一门“普及教育”,学与不学由不得自己。这也许是农村艰难生活的重压,让男人们学会了寻找各种理由发泄;或许…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安》2013,(6):73-73
想象一下,你的同事在午饭后气呼呼地冲进办公室。她脸色通红,嘴唇紧绷,不跟任何人说话,把手中的公文包甩在桌子上,扑通一声坐进椅子,两眼瞪着窗外。你问道:“你还好吧?”她用愤怒的语气回答道:“我没事!”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尿片   大哥大嫂都是某监狱的管教干部。有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到他家小住。一次,我不经意地把一块尿片放到了茶几上,大嫂看到了,立即拿起来说:“怎么把这种东西放到茶几上 ?”   “这尿片可是我用汰渍洗衣粉洗了又洗的,干净得很。”我开玩笑道。   “可尿片终归是尿片。”大嫂一向是个严肃的人,便很认真地说。   我没有再和她争辩什么。握着这块平常的尿片,却忽然想起了素日里哥嫂对犯人出狱后新生之路的状况所发的感慨。他们曾说:犯人在法律意义上虽然不会是永远的犯人,人们也口口声声地说不会再歧视他们,但是在…  相似文献   

20.
顾邦兰,1993年随丈夫从老家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县来上海打工,一干就是14年。从事保浩工作11年来,顾邦兰从来没有回过老家过年,家里还有两个刚上中学的孩子,可她总是笑着说:“上海需要我,道路保洁不能没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