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领事保护和外交保护都是一个较难明确区分的问题。“是否用尽当地救济”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标准。然而,很多混淆的产生是与国家责任条款的变化、对国家责任的产生存在误解,以及对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条件不分有关。由于国家责任条款和外交保护条款的双重影响,传统领事保护与外交保护当中,出现了部分交融的趋势。这种融合,实际上就是部分外交保护转化为领事保护,这就扩展了领事保护的范围,提升了领事保护的程度,使得海外公民的权利更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补救。  相似文献   

2.
在保护港澳台同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方面,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是对外交往的主体,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台湾当局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时,中国政府主要行使的是领事保护的职能,而外交保护措施一般并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外交保护不但需要外国政府违反国际义务而且要求受害者"用尽当地救济",另外,是否最终行使外交保护还要考虑到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3.
外交保护是当代国际法的重大问题之一。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6年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是该领域目前最为权威的国际文件。作为国家实施外交保护的前提条件之一,国际法要求个人在寻求国家提供保护之前首先将东道国的当地救济用尽。用尽当地救济规则只适用于国家因为其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而受到的“间接损害”,因此有必要区分国家所受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在外交保护的大多数案件中,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往往是混合的,采取分割适用的方法并不可行,而应当采取“主要要素”检验标准。但是“主要要素”检验标准仍然存在需要辨析之处。  相似文献   

4.
外交保护是国家保护海外公民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用尽当地救济是外交保护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国际习惯。随着国际争端解决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保护人权呼声的高涨,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该规则的国际习惯地位。但是这种质疑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对用尽当地救济的规则性质始终莫衷一是。事实上,应当对侵害行为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判定用尽当地救济是程序法性质的,还是实体法性质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领事保护机制改革: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莉萍 《外交评论》2009,26(4):114-126
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领事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外交部为此进行的改革。英国领事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领事保护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公众对领事保护的期望值和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各界对领事保护事件的高度关注。英国外交部领事保护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点:强化预防和应急机制、建立多部门参与和合作机制、强调发挥名誉领事和当地雇员的作用、规范领事协助标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保护海外公民权益的难题,英国领事保护机制改革中体现出来的以预防为主的工作重心、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方式、领事协助标准规范化等都不失为可以借鉴的途径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增加了民众对外交的理解和支持,赋予外交工作新的特性并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外交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是特殊的公民,同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其权利属性有别于一般公民。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务员的权利,使其能够有效的执行国家公务,应该构建相对完善和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使公务员在其相关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寻求救济,维护权利。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当前公务员权利救济的途径和困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司法救济原则进行了理性证明,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重构公务员司法救济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霞 《外交评论》2006,1(6):99-105
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其中所牵涉到的管辖权以及中国作为国籍国的保护等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以此为导引,围绕外国人的管辖、外国人的待遇、外交和领事保护等基本问题,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外国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必须按照国际法和国内法,并依靠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与人权保护践行的重点。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在保护海外公民权益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有必要在我国实行外交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海外公民权益保护的策略,以切实保护其权益不受它国的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境外中国公民不服领事服务行为的法律救济问题渐入公众关注视野。对领事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和公民权利救济制度的研究渐有现实意义。领事服务行为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与一般特征,具有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性。人本主义观念成为突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推动力;借助网络技术的远程审判方式也将为司法审查提供客观可能。  相似文献   

10.
领事保护与一国人民群众的权益密切相关。一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对其领事保护影响很大。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最初较为侧重于集体人权和利益,外交和领事官员受行政管理传统理念和作风的影响,存在较浓的官本位思想,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特别是2004年人权入宪,使得中国的领事保护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中国领事保护理念由以前的官本位开始转变为人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