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秦敏 《重庆行政》2007,(6):27-29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载体,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的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对所在区域内的其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阶段,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构建城乡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是区域性中心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实际,就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未来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明确内蒙古东部地区(以下简称蒙东地区)地区城市群定位,实现蒙东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优化,不仅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还需要积极与周边地区业已成型的城市群及在建城市群寻求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对蒙东地区城市群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周边城市群对其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城市群结构体系、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培育蒙东地区城市群雏形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程必定 《学习与实践》2005,(1):46-49,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推进城市主导型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的缺失,发挥其经济势能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本世纪初我国一些省域明确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必须加快宜荆荆城市群建设,只有建成城市群,形成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群发展空间不仅包括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衡量标准的物理空间,更包括结构优化、动能转化和绿色生态发展等内涵式发展空间。当前,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着北京"大城市病"、三地发展差距悬殊和资源环境超载等现实问题。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需要整合三地资源,统筹考虑区域规划与治理问题,挖掘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在潜力,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空间。以新空间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拓展协同发展的新空间,从而实现三地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的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张军 《中国发展》2012,12(1):46-50
杭州市通过实行“六个创新”和建立四项保障机制,在较短时期内开创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新局面,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杭州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上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其他地区正在进行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联系,为县域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我国超大空间与超大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天然具有区域特性,不同区域分化互补的关系使行政区划上统一的县域分化为不同类型,并内在地要求县域城镇化必须具备区域分工的包容性特征。具体而言,“城市型”县域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强化城市群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为目标;“乡村型”县域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为目标。两者以区域分工的形式分别深化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优化中国的城市体系与城乡关系,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包容度。这一城镇化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兴国 《求索》2013,(12):207-209
城市群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城市群的发展需要立法的引导和规制。我国城市群法律运行机制构建具有探索性、过渡性、协调性特征。应以地方立法和区域合作为原则构建我国城市群法律创制机制.以共享和联动为理念构建城市群法律实施机制,以评估和回馈构建我国城市群法律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强 《创造》2003,(5):11-12
个(旧)开(远)蒙(自)城市群(文中简称个开蒙城市群或城市群),是红河州新世纪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龙头。省政府审批通过的《个开蒙城市群规划》,将个旧、开远、蒙自三市县作为一个城市群的整体来统筹布局,由中心城市(蒙自)、辅城(个旧、开远)、中心镇及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构成。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选址以现蒙自县城为基础,作为近期发展的重点,同时逐步开发大屯、雨过铺地区,形成由蒙自片区和大屯雨过铺片区共同组成的哑铃式组合型中心城市。蒙自定位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性质为:滇东南区域经济中心及交通枢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主要空间形态,是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体形态。当前城市群发展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市群建设,切实补齐城市群发展体制机制短板,形成新时代区域经济增长强大动力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城市群资源环境矛盾和碳排放问题,结合区域碳平衡理论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分析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低碳制度建设滞后、发展目标等。探讨了城市群非均衡低碳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培育区域"低碳极核"新引擎、构建城市群网络化合作机制、建立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及塑造城市群低碳生态文化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从整体角度的协调发展已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实行区域整体联动发展,已成为城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已构成全国的一级核心区,成为我国城市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活力最强劲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与板块经济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中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枢纽作用。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群,多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与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影响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因子。要实现多中心互动、共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须以城市群经济体为载体,建立多中心互动与共赢机制,实现多中心协调发展;科学规划与布局,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统筹城乡关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坚持产业集中式发展,培育区域性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构建广域性产学研平台,着力培育自主创新;发挥通道优势,大力发展"廊道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协调发展,省政府决定成立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中部城市群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督促落实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调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力的区域,当前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迅速,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城市群由于涉及众多行政主体,面临诸多跨域治理困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城市群跨域治理中逐渐形成了"坚持中央统筹、鼓励地方联动、重点带动突破、注重内生嵌入"等重要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场景、创新、数据和平台等将为跨域治理提供新的内生动力。为适应新要求和新动力,城市群跨域治理要形成更加高效有序的治理体系、网络形态的治理结构和动态灵活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赵弘 《人民论坛》2014,(13):41-43
<正>习近平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在于解决北京城市病和区域环境问题、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区域合作历程,从1986年天津市提出建立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至今已经近30年,特别是2004年"廊坊共识"提出很多的设想和思路,但是到目前  相似文献   

17.
深刻认识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意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8.
1.武汉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现阶段,武汉城市群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成宁、天门、仙桃、潜江9市。武汉城市群是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依据市场配置资源和区域布局原则,以武汉为核心形成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19.
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都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结合金华市的实际,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坚定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上有新进展,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有新  相似文献   

20.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鲁发〔2009〕15号)指出,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