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史中,关于道德原则的阐释,主要有功利论和道义论两种,他们从道德地义务和目的出发,分别对道德原则作了相应的解说,成为近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道德原则学说。其中密尔的功利论和康德的道义论是典型。在他们的著作中,各有自己的理论贡献,也有自己的理论局限,正是这种理论的局限,使得他们相互借鉴,促进哲学向更完善的方向进步。  相似文献   

2.
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责任感作为人们对所承担的道义的认同和积极的态度,决定着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造福整个人类,也有可能危及整个世界的高科技时代,个体的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感的形成不仅靠外在的威慑和强制,更依赖的是个体的自觉选择,是义务感和良心的统一。个体责任感的培养,要以个体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依赖于外在规范的利益制约和威慑,一方面更靠个体爱心、同情心的支持和驱动。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道德缺位论”的非科学性□韩卫东韩维彩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研讨中,有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功利的,而道德的本性是超功利的,两者互斥应该严格划界。于是主张,在市场经济领域,充分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并实行强制性的法律、行政、经...  相似文献   

4.
刑法和道德是社会存在、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行为规范,道德和刑法之间具有内在牵连,表现在刑法的各个方面,如刑事政策、刑事责任和刑法基本原则等。本文要探讨的是刑法基本原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即刑法基本原则的道德属性:罪刑法定原则立足于功利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奠基于人道主义,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公正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观,不仅包括城乡、区域系统,还包括生态、社会系统。该理论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考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义,维护人的尊严,赋予平等、自由和责任,这就与康德的"道义论"不谋而合,它强调一种理性自由,遵循一种社会普遍立法的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形而上的语境意义上的"道义"转化为形而下的具有平等、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安定、和谐的社会状态。通过对以人为本的核心性探讨,道义论进行辅助论证,起到点睛之笔,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系统的完整性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节约型社会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包括道德准则、道德价值取向、道德动机、道德评价标准.合理消费、勤俭持家、增产节约、勤俭建国是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道德准则;节俭、节约节能构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节约型社会中人的道德动机应当具有思想性、自觉性、坚定性和原则性,与道德活动达到高度的统一;道德评价与自我评价是人们认识个人与社会道德现象的有力工具.能否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坚守科学的道德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动机和较强的道德评价能力,已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之所在.节约型社会道德观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寓和谐于发展之中,深刻认识与理解这些特征,将有利于人们观念的更新、文化心态的调整和文明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本文从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调控是领导干部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一般说来,这种调控是按照一定的从政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调整领导行为的过程。它是通过从政道德调控主体的品质修养、价值取向的内化形成一种内心的精神意志。道德是具有层次性的,同样,从政道德调控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性,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社会行为调控,是从政道德调控的最现实层次。从政道德行为是从政道德的载体,从政道德作为“从政实践理性”所具有的实践指向性特征在从政道德行为中得到了最典型、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调控决定着从政行为方向的选择,调节着从…  相似文献   

9.
行政诚信应不仅是道德的要求 ,而且应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诚信从道德到法律 ,并且在行政法中立足 ,是由于人民对政府的伦理要求提高、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权力的性质和行政行为的效力理论、行政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政府诚信缺失的现实以及现代行政法理论的发展等多方要素综合的必要和必然的结果。目前 ,行政诚信原则已在我国一些法律中确定 ,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 ,这一原则必然贯彻到各种行政行为中 ,实现其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道德建设中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取向,即市场取向与社会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市场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他的伦理实质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但是市场取向也有他的局限性.而道德建设的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1)提升市场取向的价值追求,(2)弥补市场取向的价值缺陷,(3)作用于市场价值领域之外.社会取向的最主要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还包括共产主义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在现实中,两种取向在指导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不是必然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求通过整合实现两种取向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一种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依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和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由自觉的抉择。道德的选择以道德的自主性为前提条件,道德的自主性就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中对道德的自觉意识、自主抉择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吕安兴 《工会论坛》2002,8(2):85-87
理想是人们对奋斗目标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考察理想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需要真理和价值两个坐标 ,即符合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把握这两个原则 ,对于建构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真理和价值的分离 ,则会导致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善恶判断标准复杂、道义与功利并重、不同形态伦理道德之间既冲突又融合的态势。这不仅增加了政府整合道德关系的难度,还削弱了政府对民众的道德影响力,同时也不利于政府自身的道德建设,其结果必然影响政府领导方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其实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把其中一个断言为真理而去证明另外一个的正确性。利益最大化不应成为必然。把理性经济人假设奉为圭臬,引发了利益冲突、人际对立和道德缺失等严重问题。当今社会经济应该开始重视道义,尝试抛弃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和做法,寻求另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德底线是指人们社会行为善的最低、最基本的层次,是人们"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最起码的社会要求。革命军人道德底线是指革命军人在军事生活领域和非军事生活领域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其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底线,而是一种身份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社会性、突出的强制性、一定的示范性和逻辑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赏罚对人们的道德选择发挥着导向作用.社会赏罚通过一定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利益杠杆实现对人们道德选择的引导.道德选择的困难,是由于人们经常处于现实生活的道德困境之中.这种困境有四种表现形态.社会赏罚对人们道德选择的引导有属于"硬约束"手段的直接引导,也有通过社会舆论、风尚习俗、榜样典型等"软约束"手段的间接引导.这种导向作用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社会赏罚方向与时代所需的道德价值的吻合或偏离往往导致两种不同的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公民道德责任 ,是指公民由其公民资格所赋予的并得到内心认同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道德义务和道德使命以及对他自身行为后果的善恶的承当。公民道德责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作。公民道德责任是公民道德意识的集中反映和公民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环节 ;是公民个体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实践互动的中介 ;是功利性价值与超功利性价值、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 ,有利于公民道德调控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刘玉生 《工会论坛》2004,10(1):64-65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调节 ,市场竞争需要道德约束。企业竞争已经不单是一种经济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道德行为。因此 ,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公平、诚信、无害等。  相似文献   

19.
权力与道义     
权力与道义的关系是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对权力的追求和对道德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性中最为深刻的要素.权力规则与道义原则的相对独立、权力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是反思这一关系的前提.道义既是权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权力运行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政干部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道德和职业道德 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通常被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制约、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适应一定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形成,随着经济关系的变更而发生变化。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5种社会经济形态,相应出现了5种道德类型:原始社会道德、奴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