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批又一批的贪官被揭露出来。人们从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多数贪官的背后都有一个“贪夫人”。她们当中,有的默许贪夫多捞快捞;有的怂恿贪夫能捞则捞;还有的与贪夫配合“默契”,我收钱你办事;个别的甚至打着贪夫的招牌,抛头露面...  相似文献   

2.
苏北 《共产党人》2006,(23):54-54
贪官,古今有之,但古今贪官都不一例外地与“权”、“钱”、“淫”、“盈”四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权”。古今贪官,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权,没有权,贪官们就不可能达到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目的。有权,使有了一切。于是,贪官们削尖脑袋,钻天入地都要弄到“权力”。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  相似文献   

3.
说长道短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 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 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 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 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 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 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 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 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习气力贫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一是混淆是非,道德滑坡。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那就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孔诚信”的道德规范。二是纵容贪官,助纣为虐。正确的舆论应该监督、揭发贪官丑行,让贪官无处藏身,使贪官无地自容。可舆论一旦同情贪官,包庇贪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党课》2010,(11):125-126
近年来,差不多每天都能从媒体上读到有关贪官的报道。贪官的贪腐“事迹”读得多了,就会发现贪官们有三大共同的爱好:藏钱、高档消费、搞女人。 先说藏钱。贪官没有不收礼的。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各式各样的钱。贪的都是些不义之财,这种钱是不能公开的,更不能放在明面上招摇。  相似文献   

5.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正传》中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鲁迅先生用这句话把阿Q“比烂比下”的丑陋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谁能料想,时至今日,“阿Q谬论”不仅没成为历史尘埃,还有了新的表现。“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我问题严重的多的是”……在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处的案例中,不少问题官员就存在这种寡廉鲜耻的“比烂”心态。面对组织的调查,不是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反过来抱怨组织,以别人的“大恶”来为自己的“小恶”开脱。如,有的贪官在职级上与高的“攀比”,一般干部与科级干部比,科级干部与处级干部比,处级干部与厅级干部比,厅级干部与省部级干部比,这些人比上比下,比出来的结论是“你贪我贪他贪,大家全都在贪”;有的贪官在数量上与金额大的“攀比”,贪了几十万元和几百万元的与贪了几千万元和上亿元的比,这些人比大比小,比出来的认识是“我贪的是人家的零头,根本用不着小题大作”:有的贪官在事实上与问题多的“攀比”,“我查来查去就是一点经济问题,不像人家什么问题都有”,这些人比多比少,比出来的感觉是“他人属于作恶多端,自己只是白玉微瑕”。  相似文献   

6.
纪贺 《纪检与监察》2003,(11):21-23
2003年4月8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山东第一贪”潘广田受贿一案。称其为“山东第一贪”,倒不是因为他受贿数额在山东独占鳌头,论数额他自然比不上全国那些“著名”的贪官,也远比不上山东省内一些“落马”的贪官;潘的“第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查处的级别最高的贪官,也是全国查处级别最高的无党派人士、非中共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7.
识贪与反贪     
贪官古有之,今有之。有的贪官东窗事发,有的贪官则深藏不露。因此,反贪则须识贪。 贪官常常以伪善的面孔出现。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到贫困山区调  相似文献   

8.
李巍 《党建》2010,(9):26-26
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一些贪官都戴着各种“红帽子”:“十佳公仆”、“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等。他们既贪钱、又贪誉,既受贿、又受名,既要物质的、又要精神的。笔者认为,要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尤其要警惕这类贪官。  相似文献   

9.
贪也有道乎?     
有些贪官对如何才能“贪而无虞”虑之甚细,其中“规矩”颇多,甚可玩味。看贪官自道:例一,王德水的“原则”。河南荥阳市原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德水,涉嫌受贿23.7万元人民币、1万港币、1000美元。在接受检查官询问时,他说:“我和其他人(应是其他贪官)比起来,还不算太贪,因为我有我的收钱原则,收钱就要给人办成事,办不成事,我就把钱退掉。”“为什么?”检察官问。“我不会让人花冤枉钱的。”析:王德水自制的“贪则”是“收钱就要给人办成事”,很符合交易原则。“办成事”云云,兑现向买官者之诺也。你给钱,我…  相似文献   

10.
姬建民 《前线》2008,(12):68-68
别以为贪官行贪之时总想的是伸手未必被捉.进而毫无顾忌地趁机贪敛钱财,其实也会想到伸手可能被捉。所以,贪官贪财之时多留个“后手”,就像盗贼入宅之时。首先要把退路看好一样,一旦撞到枪口上,也好有个退身之步。  相似文献   

11.
贪官无孝子     
徐波 《廉政瞭望》2004,(7):18-21
包拯曾经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贪官即贼。既然是贼,当然就会无恶不作,无法无天,面目可憎。然而在一些人看来,这样做似乎有失厚道、有失偏颇,认为人总有两面性,贪官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污点,也不乏亮点。于是出现了一种“第三只眼看贪官”的现象,让我们在看到许多非常缺德的“民贼”的同时,也就有幸目睹了一批“似乎有道德”的“孝子贪官”——  相似文献   

12.
劳骥 《党课》2014,(7):108-109
有个犯下重罪的贪官“忏悔”说:我是被权力害死的,没有权力时,拼搏努力想权力;有权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儿,就这里那里都想搞(贪),最终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13.
《党风党纪月刊》2002,(7):39-3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逃往海外越来越成为中国贪官逃避惩罚的首选。而且出逃的人数、级别、手段都不断上升。有的利用关系在国外开设办事处或分公司,而当事人长期游移于两国之间,一有风吹草动,便不再回国。另有一些官员家属,因涉案同样选择出逃,如沈阳前市长慕绥新之女慕洋,“武汉第一贪”武汉市城建委主任张克孝之妻等。  相似文献   

14.
在政法系统,雄踞一方的肇庆市委原副书记、市政法委原书记黄平方深谙“官商绑交”之道,且嗜赌如命,被称为“四贪干部”:“贪官”、“贪权”、“贪钱”、“贪赌”。不久前黄平方被揭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入狱13年。  相似文献   

15.
刘忠  郭红敏 《廉政瞭望》2011,(19):42-43
河南省平顶山市社保局原局长蒋俊川落马后,被曝当地一女法官为其当“小三”并生子,引得百姓或惊愕或谴责或唾弃。是情人致官贪,还是官贪而色起?无论如何,“贪官多有情人”,须得正视,以警后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节问题,许多领导干部都是非常注重的。可以说,小节紧连着大节,大节体现在小节。然而,注重小节者并非廉官独有,有时,一些丧失大节的贪官对小节的在乎程度也是超乎人的想象。贪官重小节,自然有他(她)的良苦用心。依笔者揣测,首先是刻意追求做掩护。在人们的印象中,贪官大都花天酒地,气势凌人,然而这样往往招人耳目,容易“翻船”。“聪明”的贪官却不这样,他们和廉官一样对“小节”非常在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人很难相信如此一位“好干部”竟然与“贪”联在一起?!其次是“低调处理”保安全。看起来谨小慎微,没…  相似文献   

17.
舒炜 《廉政瞭望》2014,(21):23-25
“在有的贪官眼中,或许本没有太多感情可言,不管是妻子还是情人,被贪官抛弃可能都是迟早的事。”某市纪委副书记表示。  相似文献   

18.
火炬20余名“群贪”被绳之以法了,这是泸州最大的一次“群贪”事件,“群贪”中,有公司级领导,有公司下属分公司经理、厂长、会计、出纳,有处长、车间主任乃至手握权力的“平头”。这伙贪官虽然编织了复杂的关系网,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泸州市和纳溪区检察干警的反贪利  相似文献   

19.
罗满元 《求贤》2008,(3):43-43
如若有人问,中国贪官到底有多少桃色新闻?这大概很难统计。因为贪官创造的纪录早已让人们失去了好奇的胃口。仅从规模上讲,就有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包养140多个情妇的“超级纪录”,有被称为“五毒书记”的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的“床上一百单八将”。但如果有人要问贪官桃色新闻产生的原因。我们却能说出个大概。我们无须论证先有色还是先有贪。  相似文献   

20.
刘新 《党风与廉政》2000,(11):34-34
就像天下的小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小人一样,天下的贪官亦从来不会自己承认自己是贪官,除非你揪住其狐狸尾巴,抖出其所犯的罪恶,否则,你甭想让贪官自己站出来陈述自己的劣迹。有些即使已被查出,人证物证摆在面前,仍然背着牛头不认赃,多方表白自己,言这个是谁干的,那个是谁让办的,惟独自己,啥都没有;有也是下面搞的,上面同意的,说自己拿来、贪来,屎盆都往自己头上倒,实在是冤枉了自己,显得很委屈。   仔细想想,做个贪官也很累。尽管贪官有自己贪后的兴奋和受用,以及获得的种种好处,但亦有自己的苦衷,其烦恼亦是够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