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科学而又合理的、代表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方向的现代化转化,就必须遵循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为此,必须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所提出来的方法论基础上,选择以下方法论原则,这就是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分文化的不同层次,又要坚持正确对待文化有机论、科学区分并处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外文化的整合以及文化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2.
从和合文化探析中国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集团的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的思想源自于传统的和合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特点都映射在中国多边外交思想中,从传统中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多边外交思想是对和合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前提;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丰富工作内涵;要创新工作方法,适应形势要求;要健全工作机制,讲求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以和为贵、和实生物”的和谐价值、“和而不同”的和谐本质、“和而不流、和必中节”的和谐原则以及“忠恕之道”的致和方法等思想都是和谐世界思想的重要传统文化根源。探析和谐世界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不仅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于丰富、完善和实践和谐世界思想也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邹平海 《工会论坛》2008,14(1):69-70
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良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和谐发展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条主线,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稳定保证和谐;坚持自我创新,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孕育和谐。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传统是在每一代人所创造的新的结果、效果的影响下而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应从重构及如何重构价值体系的抽象理化构造,转向具体的实践研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应是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精神,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深入研究和发掘其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仁者爱人”的人际和谐;“均无贫,和无寡”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四个方面来论述儒家和谐思想的意蕴。启示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启示我们要构建持久和平、发展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8.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担当时代神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了“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的主题,殷切期望广大文艺作者担当起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庄严使命。“讲话”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充满关怀、催人奋进,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思考。文章从“和谐世界”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思想渊源及意义三个角度来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的24个字,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层面,无不渗透着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传统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经济发展、政治与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阐释“孝”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发挥它的道德教育和激励作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理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宝贵思想资源。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实现文化创造与思维创新,鼓励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探索综合性学科设置思路,搭建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营造和谐的环境文化氛围,培育大学文化精神,这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和平崛起”核心思维兼具中、西两种文化要素,既反映中国“和合”文化本原的要求,又深受西方二分法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和谐世界核心思维源于中华传统的“道”本体论和整体主义形象思维方法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文化本原上甩脱西方“天人相分”二分法哲学本体论,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一元本体论回归;反映了中华“惟精惟一”、“尚中和合”和“中庸”思想精神实质正在复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本原的综合,是世界同一性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保证。中西能否在各自文化本原基础上,形成新的共有文化,决定着未来人类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思想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形式,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前提和基础,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使和谐的社会秩序形成。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外交思想的新阐述,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特征。“和谐世界”思想也是向全世界宣示的中国宣言,体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具有很强的国际意义,也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形象。“和谐世界”思想是一种充满着民主精神、具有全球眼光的全新的世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内容广博,乃是中国传统思想之精华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管理工作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当今高校管理工作可以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中汲取经验,结合现代管理的理解,强调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即为“仁”,培养公平正义、敬业奉献精神即为“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礼仪文化即为“礼”,树立创新意识、合理安排人员即为“智”,诚实守信、言出必行即为“信”。我们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传统优秀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经验有机结合,培育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帮助学校科学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世界视阈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是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而提出的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要求的两大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但因其“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为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提供了思想文化平台,而且还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发展问题上的安全性、共赢性与和谐性等特点,而在和谐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和“润滑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智慧宝库。中国古人把和谐理念贯穿于对天人、人人、身心等关系的追求之中,在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文化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和谐“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思想贯穿始终。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人际和谐”思想,提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宽和处世,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邻邦和谐”思想,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平共处、亲密友好;“以人为本”思想,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结合工作实际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搞好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