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宋惜春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到长征的成败,进而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红军把长征的目的地放在陕北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在长征途中经过反复探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进行地缘性战略转移,成功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东南移至西北,其过程充满艰巨性和曲折性,显示出红军惊人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策略性。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定位是北上抗日,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刘晖 《党史文苑》2006,1(11):4-6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进行地缘性战略转移,成功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东南移至西北,其过程充满艰巨性和曲折性,显示出红军惊人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策略性.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定位是北上抗日,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正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离开根据地后实现战略转移,最远的行程达二万五千里,最后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掀开了新的历史。四川是这场革命重心大转移的桥梁,长征中一些具备特质的大事要事发生在四川,使得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成为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篇。四川是中国工农红军由南向北战略转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06,(11):26-26
在红军长征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中,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应该肯定红军长征是有准备的。以往党史界的传统看法认为,红军长征是仓促决定的,无准备的大转移。在这次讨论会上,不少同志提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的。早在一九三四年夏,党中央就决定要实行战略转移,突出敌人的包围。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后,即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军事上重新部置中央苏区的红军力量,兵员上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宗帅 《福建党史月刊》2014,(2):22-24,31
红军长征本来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做出的一次战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边打边走,边走边议,边议边调,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几经变换,最后走到了陕北,并在此落脚,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不仅因为其长期、长途的艰苦卓绝,更是因为由长征而孕育和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而缔造和弘扬长征精神离不开长征中的以及此后的宣传工作。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宣传了政策,争取了群众,稳定了队伍,削弱了敌人,其经验值得总结,其特点值得研究,其作为宣传队的历史地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徐世强 《世纪桥》2010,(18):32-37
<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李清菊 《学习导报》2011,(21):38-39
红军长征山河壮,通道转兵扭乾坤。一代伟人重崛起,中华民族大转运。70多年前,湘南边城通道与中国革命结下了历史之缘,红军长征通道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伟大战略转移的序幕。追寻红色足迹,拾起通道转兵的历史记忆,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正长征所经之地涵盖大半个中国,遭遇国民党中央军、地方部队、反动民团等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次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由于全国各地红军的密切合作而胜利完成。留守红军的牵制长征前,党中央决定在瑞金成立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梁伯台为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及由项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央军区。留在苏区的部队有红二十四师和十几个独立团,共16000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其任务是掩护主力红军转移,保卫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进攻,准  相似文献   

12.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战略转移过程中,2500余名女红军参加长征,担负组织宣传、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甚至前线作战等任务。长征女红军发挥女性独特优势,以无私奉献、宽容隐忍、团结乐观、一心为民、自立自强等美好革命品质展现出中国妇女觉醒后的崇高风范,重塑了中国妇女形象,书写了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辉煌篇章。长征女红军的美好革命品质,既是苏区精神的赓续创新、长征精神的有机构成、妇女解放的精神丰碑,也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3.
夏远生 《新湘评论》2010,(11):43-45
红星闪闪耀三湘。在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在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各路红军长征的伟大战略转移中,湖南共产党人也写下了绚丽夺目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4.
论国民党军阀的内部矛盾对红军战略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化敌人,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为我所用,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央红军在长征的战略转移过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矛盾,制定符合具体情况的军事策略,先后改变在湖南和西南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最后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于安龙 《红岩春秋》2014,(10):71-73
正2014年是红军长征战略转移80周年,在这段被称为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征程中,红军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即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开展的有效报刊活动,它不仅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更为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条件艰苦仍坚持办报由于第5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不仅要应付敌人的  相似文献   

16.
《红岩春秋》2014,(10):7-10
正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转移。在这个伟大而艰辛的转移历程中,三大主力红军曾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的渝东南、城口、綦江等地区,顺利完成了各自承担的重要战略任务,并在当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创建苏维埃和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真理,播洒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为抗战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中加强对敌军的宣传,争取俘虏参加红军,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争取敌军上层人士,发挥了敌军工作应有的威力,有力地配合了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军事行动,对红军完成战略转移任务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婷婷 《江淮》2011,(6):18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红军在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时遭到惨痛损失,人员锐减至3万多人。红军广大指战员都在思索:今后的路怎么走,仗怎么打?是向湘西前进,钻进敌人预先布好的罗网,还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红军不畏艰难困苦,长驱两万五千里,终于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其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70年前的那场举世闻名的红军战略大转移,长驱2万5千里,纵横11个省,挽救了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将士表现了为国家、为民族敢于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先后有10多万优秀的红军儿女将鲜血洒遍漫漫征途,将忠骨掩埋在万水千山。纵观红军长征史,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