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子莹 《湖湘论坛》2012,(3):110-112
余华不平凡的经历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也不相同,因此他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以余华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他《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荒诞美、《活着》的苦难美和《兄弟》的暴力美。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丰富多彩。而文学史上最早运用神话传说进行创作的文学家,则要推战同时期的庄子、屈原。他们对神话的加工、运用,把浪漫主义文学推上第一个高峰。明陈子龙《谭子庄骚二学序》指出:“二子所著之书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其宏逸变幻,亦有相类。”把庄屈的特点概括为“恢奇”、“荒诞”。但是,他们同中有异,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云:“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就指出了他们作为“这一个”的独有的创作个性。本文试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上古神话传说如何融化在他们的作品之中,从而形成各自的术艺特色。  相似文献   

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以下简称《倾向》)一文在今年《思想战线》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我校中文系师生的兴趣。该系古典文学研究会于六月二日下午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到会师生就这篇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倾向》一文对《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也过于武断。文章先入为主地将孙悟空等形象与农民起义人物作了简单类比,将王守仁的“心学”和吴承恩的创作思想等同起来,将王守仁“破心中贼”的反动思想强加在吴承恩身上,把一部主题思想比较复杂的神魔小说判为“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这些都缺乏有力的论据和说服力。关于《西游记》是否是反映农民起义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不是。大多数认为,西游故事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复杂的,从唐代到明代,它经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的编写、创作和修改。最初是真人真事的记述和传说。《大唐西域记》真实记录了玄  相似文献   

4.
一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在文人中盛行的歇后语,一种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后语。两者起源不同,性质也迥异。“歇后”这个形式是文人创作的,魏晋时已出现,曹植受他哥哥魏文帝曹丕的冷遇,写了《求通亲亲表》,其中有这样两句:“今之否隔,友于同忆。”陶渊明《庾子岁从都还》:“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它们的特点是将《书经·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中的“兄弟”歇去,以“友于”代替。这种形式,到唐代,使用普遍了,杜甫在《彭衙行》中选用《诗经·击鼓》的“死生契阔”,歇去前面的“死生”,以“契阔”表示“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将出自《诗经·日月》中的“日居月诸,胡迭而  相似文献   

5.
试析《秣陵春》的“诞”刘敏《秣陵春》传奇为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所作。不少研究者指出,《秣陵春》“变幻神奇,恍惚迷离”①;在情节处理上是幻想奇特,甚至是荒诞诡谲的”②。事实上,这部戏一问世,即有人疑其为“诞”了。吴伟业《秣陵春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为佐...  相似文献   

6.
期待已久的姜翕芬先生“农村三部曲”之二《留村察看》终于面世了,作品依旧延续了《开除村籍》那个荒诞而滑稽的故事,好看而厚重,掩卷之余,心中更多地留下了些许酸楚。  相似文献   

7.
叶永烈 《同舟共进》2011,(11):44-50
海外经常会“精心编造”关于中国政坛的种种荒诞的政治谣言,诸如“华国锋是毛泽东长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胡乔木所写”、“彭加木出现在美国华盛顿餐馆”等,还有所谓“田家英是汪东兴指使内卫枪杀”,甚至还谣传所谓“毛泽东涉暗杀田家英案”。  相似文献   

8.
《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名霑姓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究竟是谁,当今学界依然是各家各说。文章从论证《石头记》中的“薛家”即现实中的高家出发,经由有关论证认为,高士奇之曾孙、高衡之庶子名“霑”者,应即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而且他极可能就是敦敏、敦诚兄弟与之交往颇密的那位“曹雪芹”。  相似文献   

9.
“你在墨西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今日中国》这个窗口,墨西哥感受到了中国的友谊和兄弟情谊……我亲爱的兄弟吴永恒,我们敬重您、思念您,墨西哥将永远怀念您。”  相似文献   

10.
“宪章鲍明远”:沈约对鲍照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沈约对于鲍照的接受。沈约除了因为其文坛领袖的地位,以其创作中的“宪章鲍明远”倾向引领了齐梁文风,促进了鲍照的被接受外,其所著《宋书》中所附《鲍照传》是史书中关于鲍照的最早的一笔史料,他比同时代的评论家更早地注意并充分肯定了鲍照的乐府诗,在对鲍照的接受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相似文献   

11.
论韩少功近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伊始,韩少功的创作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异莫辨的嬗变,从《月兰》、《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等沉稳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转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虚渺深邃的所谓“寻根”文学的创作上来。这一嬗变,引起了人们莫衷一是的评论。韩少功说过:“文学之妙,就在于可说和说不清之间,在于说得清和不可完全说清之间.”虽然他早就在追求这种“文学之妙”,但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恐  相似文献   

12.
说“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和为贵”的观点。《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的说法;宋代林逋的《省心录》中也讲:“和以相处,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这里都为古  相似文献   

13.
朱雅琪 《甘肃理论学刊》2012,(6):142-147,155
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我国最具系统、最为成熟的文学风格论创作。其中《体性》篇更是风格的专论。本文详细分析《体性》篇风格论的特色,指出其以“人”为本的基调,并进一步分析此种论述所表征的“人”的形象及其出现之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毛泽东对新记《大公报》办报的政治倾向所作的“小骂大帮忙”的论断为依据,运用大量史实,揭示新记《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并对其采取“小骂大帮忙”办报方针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一家刊物说:“今日台湾政治中的陈水扁现象,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荒诞一页。”(香港《广角镜》2006年6月号)笔者认为,陈水扁确是中国台湾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他在台湾已经走向两个任期的“尽头”。台湾“立法院”6月份的“罢免案”虽未过关,但陈水扁的创伤仍然是严  相似文献   

17.
创作《马克思与恩格斯》、《毛泽东与邓小平》油画作品是“一校两院”校院长王元新先生的创意。对于我来说,为“一校两院”创作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即兴奋又感到有压力,因为“伟人”油画作品是一种高难度的创作,其一,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没有耐心,没有心灵与情感上的准备是画不好的,其二,若有一点点浮躁心态也难以完成好此创作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一部小说,上市后热销40多万册,在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去年9月下旬开始,余华就关掉手机,基本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可他仍然好长时间无法回到《兄弟》上部出版前的安静中。卖了40万册的《兄弟》上部,连余华自己都觉得“喧嚣得有点过分”。  相似文献   

19.
宾恩海 《思想战线》2006,32(5):107-113
将“现代主义因素”确立为《野草》的一个重要特质来加以分析,正是谋求对《野草》中大量苦闷彷徨空虚绝望的“情感压抑”的深化理解。《野草》所指涉的众多精神命题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空幻、绝望、死亡、荒诞等基本主题有很大同构性,其艺术形式上的象征意味、非实指性、哲学品格的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外部特征也惊人地相似。《野草》在表现现代人的危机意识、探索人的心理深度方面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都是岐视的,“四人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反动文痞姚文元在一篇黑文中就曾把历史上劳动人民创作的所谓旧的故事,都说成是“为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故事”,“宣传的是反动、迷信、恐怖、色情、荒诞、享乐、听天由命、自私自利等极端腐朽的思想”,“是腐蚀劳动人民心灵,麻醉他们的政治觉悟的毒药”。这是“四人帮”扼杀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根黑棒,是他们敌视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