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底,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探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论文,刊载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刊物《国际政治研究》1989年第一期上。1990年第9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又给予正式发表。该文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反对强权政治,实行"一球两制",竞争共处。国际政治新秩序同旧秩序根本对立,必须变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变强权政治的世界为民主政治的世  相似文献   

2.
从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时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国际政治新秩序即将出现。我们认为,同国际政治旧秩序相比,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内容,坚持民主政治,实行竞争共处。这就是说,在国际政治新秩序下,必须变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变强权政治的世界为民主政治的世界,变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世界为竞争共处的世界。应该承认,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它要求人们改变旧观念,从理论上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一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国际秩序指世界格局中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何方指出:"所谓国际秩序,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如处理国际事务,进行国际交往)的机制和规则。"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湛取荣认为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新秋序的基本原则",即"首先确定各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同时还包括"新秩序的保障机制或者组织保障。"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沐刃撰文指出:国际政治秩序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③在这里,三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际秩序的定义,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秩序由格局来决定。国际秩序的建立是以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并反映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格局产生不同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以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了,新的国际格局现时尚在形成之中。在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的过渡时期,各国都提出了自己构筑新的国际秩序现时。应当如何看待围绕国际新秩序而展开的斗争,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影响我国今后发展的十分现实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东亚地区,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面积约2,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亿,包括19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随着雅尔塔体制的崩溃,旧的国际秩序己渐趋消亡,东亚和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正面临着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地区国际秩序的挑战。本文试简要分析有关建立东亚地区国际新秩序的几个问题。一东亚国际新秩序的复杂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秩序并非一个新的概念。自从国际体系形成以来就有了国际间的秩序,即调整各国间关系和维护整个国际体系运转的规则以及使规则得以实行的国际管理或监督机制。在每一次国际新旧格局交替之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以1989年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为标志的雅尔塔体制的完结,已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的彻底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多极化的时代。那么,在这样的新格局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呢?也就是说,未来的国际秩序是什么样子的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新秩序成了世界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国际新秩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世界上各种各样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设想何者较合理、现实?未来国际秩序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今人们正在积极探讨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海湾战争发生在旧的国际格局已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折时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次危机是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契机。美国抓住这一时机,宣称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本文拟通过海湾战争,对美国的"新秩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解体,使国际战略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时期的国际战略思想,提出了对当今时代主题和世界特征、世界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的全新认识,对我国国际战略理论作出一系列创新和发展,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国际安全观、伙伴战略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等.这些全新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把握国际战略斗争规律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和海湾战争的结束,世界上一些大国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展开一场日趋尖锐的明争暗斗。斗争的焦点是夺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将贯穿整个过渡时期。作为亚洲政治大国的中国和经济大国的日本,各自提出了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设想和主张。国际新秩序既然可理解为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国与国之问关系的指导原则,那么,不同的国际新秩序,则代表了不同国家的利益。众所周知,口中双方在国际新秩序之间的主张存有差异。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面临不同国际环境的中日两两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1992年3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举行了"建立国际新秩序学术研讨会"。全系教师和研究生近一百人出席了会议。大家济济一堂,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秩序"概念的不同理解研讨会上,与会者对"秩序"及其相关的概念展开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秩序是格局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什么格局就有什么形式的秩序。秩序和格局一样,是客观性的东西,客观性的东西不能轻易改变。因此,新秩序本身只能形成,不能建立。历史上的格局变化有2个客观性的根本原因:一是世界范围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二是国际体系范围内一个或几个重要行为体内部发生重大社会、经济变化。这次格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南升北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国际空间开始缩小,国际金融秩序处于亟须改革的十字路口,这为中国借"一带一路"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量力而行,避免经济领域的"新特里芬悖论",以及地缘政治领域的"威廉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13.
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际秩序,从曾优先关注政治、国防、外交以及安保问题的所谓“高位政治”(high politics)时代,转入到优先追求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国民福利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所谓“低位政治”(lowpolitics)时代,特别是在政治上,1991年的苏联体制变化更加明确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主义化。其后,世界陷入安保困境,清算了“不确定性谬论”(the irony of uncer-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旧的世界战略格局解体,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时候,以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和进行演讲,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变化的全球地缘政治秩序中,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的互动将会确定今后多年国际体系的特点。这三个力量在全球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规范和政治影响日益增大。与美国的军事优势和无与伦比的力量、欧盟日益增长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一道,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崛起是定义新的全球秩序的四大趋势之一。在这个新秩序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舞台上的一个日益负责的角色,并且参与解决国际议事日程上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东北、日本、朝鲜半岛和俄国的远东地区,广义的东北亚还可以包括蒙古和中国的华北。近年来东北亚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各国的政治、经济方面作用,建立东北亚的新秩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东北亚形势发展的特点,中国对建立东北亚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以及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的联系作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重大的变化,一是1989年下半期东欧的剧变,导致德国的统一,华约解体。二是1990年下半期的海湾危机导致海湾战争。三是1991年下半期苏联政局动荡导致超级大国苏联的自行瓦解。这三大剧变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大都是战后空前的,难以预料的。它标志战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折时期。当前国际上力量失衡,局势动荡多变,世界向何处去?应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与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各主要国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与方案,都想在这一转折时期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新秩序。国内外学术界和报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其中有其共同点,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分歧。本文想就目前国内外研讨中的几个有分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提供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共同价值"思想是习近平审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治理的新趋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生发出的新理论,具有丰厚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理论渊源,它是人类共同利益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延展和升华,是其外交观在价值维度的凝炼与表述。"共同价值"思想蕴含了生存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兼顾性、包容性和共建性,对于建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国际关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国际治理和世界长久和平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阿拉伯之春"迄今已有五载,极大颠覆了原有的中东秩序。当前中东正处于旧秩序崩溃,新秩序重塑的过渡阶段。其中,地缘政治格局变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已经延续二十多年的美国治下的中东格局正发生严重动摇,地区格局由单极加速向多极化方向演化。而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中,以地区大国的新作用格外显眼。中东地区主要力量的大分化、地区大国之间的大博弈以及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大重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93周年,我系研究生和国际政治专业88级本科生于5月4日举行了关于海湾危机与国际新秩序的学术讨论会。有关专业的教师也与会并发言。会议共提交论文30篇,探讨了美、苏、中、日等国在海湾危机中的政策和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等世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