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行政人”假设。行政人员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人”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道德人”的统一体。但事实上,在我国行政领域中“行政人”的“经济人”自利性严重膨胀,个人利益经常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忽视甚至完全背离作为“道德人”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这是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对“行政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道德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并在保障“经济人”正当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法律和制度抑制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以保障公共政策有效地执行。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人性假设的传统视角是“道德人”和“经济人”,它们共同的局限是“单面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人是而且应该是“道德经济人”,其人性基础是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其行为表现为既利公又利己的互利型行为。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人的存在形态则由“道德人”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 ,“生态人”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 ,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闻名于世。在《国富论》和《道德论》这两部著作中他“塑造”了两个形象——道德人和经济人。在《国富论》中他阐述的是他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观,由此“塑造”了经济人的形象,而在《道德论》中论述的是他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塑造”了一个道德人的形象。关于斯密塑造的这两个形象,人们通常把他们对立起来,认为《国富论》的论调是人的“利己之心”,而《道德论》的立足点则是人的“利他之心”:从而认为斯密的经济人是利己的,道德人是利他的,因而斯密在伦理学上的…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道德建设的传统视角及共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道德建设的传统视角是“道德人”、“经济人”和“公共人”。它们共同的局限是“单面人”。从“单面人”的视角来构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框架是达不到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因此,必须寻找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和“伦理人”的价值统一问题是现代企业最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也是各家争论 的焦点。新经济环境下需要人类重视“经济人”和“伦理人”的价值统一,且二者具有统一的可能性和必 要性。企业管理人员加强伦理意识是现代管理方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经济人”假设从形成起就不断受到“社会人”假设的反拨与挑战,促使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调整自己的保护带,推动整个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是颠覆性的。为后来的学者建构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做好了铺垫。格兰诺维特等建立的新经济社会学首先把人视为“社会人”,再考察其置身其内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空间。进而分析其经济行为的激励因素,对传统的理性选择、效用驱动的经济模型所提出的那些理论进行补充解释甚至是替代解释。这种基于相同研究对象而引起的学科交流和对话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见死不救”不能被设定为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将“见死不救”设定为犯罪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所涉及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道德或法律的范畴,反映出的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能否客观评价二者的作用,尤其是能否对法律产生理性认识。见死不救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可以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通过立法来奖励和鼓励见义勇为,但却不能将见死不救设定为犯罪行为。以设立为罪来打击见死不救,从而促成见义勇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化”论的基本观点和趋向是忽视法律及其作用。道德具有能够相对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性、崇高性和圣洁性 ,但也具有流动性、易变性和不可控性等缺陷。对主体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来说 ,法律因其相对稳定性、一般性、普遍适用性和拥有国家强制力的可靠保证而使其力量和作用更加强大和突出。我们需要注重包括道德教化在内的道德建设 ,但必须警惕“泛道德主义”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经济人”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术语见之于帕累托的经济分析。但是,早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那里“经济人”已经初现雏形。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指出:“从严格理性出发处理其各种事情的‘经济人’的存在是英国古典学派的基本心理假定。”亚当·斯密如下的著名表述可谓“经济人“的一个颇  相似文献   

11.
强调人的自由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主旨.卢梭和康德把西方自由思想推向高潮,尼采继续这种思想,并予以彻底反思.他把自由从柏拉图-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宗教语境中拯救出来,使“自由意志”变成“自由的精神”,变成纯粹的“自己”.“自己”意味着超越自己、毁灭自己、创造再生自己;意味着自由地超越再生于自己永恒回复的必然命运;意味着自由...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之“知”是伦理之“善”与认识论之“真”的融合,可称之为道德认识论,具有“合真善而向美”的三维价值属性。如何让“知”达到“合宜”,实现道德认识践履的合理性以及适当性,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论域。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以对“中”这一方法论原则的阐扬和“他者”即“天”“人”的显明设定,来解决道德认识何以合宜问题。先秦儒家“知”之合宜性规约,提供给我们一种儒家式生活方式,它将为化解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出现的利害冲突,实现新时代人之美好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中存在许多方面的不和谐,要构建市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和谐,要做到人、“经济人”、道德人的和谐统一;在加强经济建设时重在完善制度,培育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要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合其志功而观焉”是墨子提出来的。这一道德评价方法本意针对人的某一道德行为,然而,扩展到人出于一定目的而创造的事物也同样可以使用。在中国社会这个道德共同体,传统上长久共存的伦理学体系间就“合其志功而观焉”的评价方法是有共同点的,并且得出当且仅当“志功”都为善时,评价结果为善这一结论。作为中国社会这个道德共同体内的“共同点”,“合其志功而观焉”的方法论可以运用到人们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5.
古人曰:天行有道,人行有德。生活中人们常称赞那些为人民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品德高尚”,唾骂那些危害社会、损人利己的人“缺德”。由此可见“,德”是从古至今衡量、评价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准绳。“德”的本意是指道德、品行,引申为信念、心愿或恩惠、恩德。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与“才”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德”。因为我们党所选的执政人,必须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品行端正,能为人民谋福利的人。选人执政首先讲“德”,从政之人更应“德”为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我们党最高理想的实践者,也是党的路…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成绩大于问题的形势下提出的;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政治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中,既要反对“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也要反对“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更要反对“人治”。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同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着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载荷。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经济人"维度,寻求一种既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的发展新维度,是当代"人"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人"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发展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化自然"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自在自然"资源为代价;"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跃迁,它是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生态人"的培育要在革除旧世界的劣根性中进行,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维和解。  相似文献   

18.
“碳道德”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新道德规范,是当代科技哲学对传统工业文明得失的反思。“碳道德”协调着低碳经济生产力各要素间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并作为人的核心素质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只有那些符合生产力性质,进入现实生产领域并且与社会资本耦合的“碳道德”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发挥“碳道德”的生产力作用,强化劳动者的“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伦理’”?“伦理”与“道德”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它们的区别何在?倘若这样一些基本概念都没能廓清,要想建立起伦理学完整的价值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论题的目的,这里只想说明一点,“伦理学”这门学科名称不是我们本土的产物,是日本人翻译西方有关著作时,借用“伦理”这样一个汉语而传入我国的,我们还是还其本来面目:“伦理学”(ethics)是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y),是对道德至善的哲学思考和理论阐述的思想体系。而不是“道德学”,不是为各种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性作理论注解或辩护的。从…  相似文献   

20.
他是淳朴的人,虽享有盛誉,71岁仍活跃在工程建设一线,熟悉图纸的每一个角落;他是简单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按时上班,巡査工地布置工作;他是纯粹的人,一旦立下志向、许下誓言,就要百折不挠、心无旁骛,一生为桥痴狂;他是坚毅的人,为了建好宜昌长江上的桥,克服各种困难,不懈学习创新,从一个中学生脱变为全能型技术专家。他,就是老党员、知名路桥专家周昌栋。建桥半生,周昌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仍是“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