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洲公共领域是一个欧洲范围内超越民族国家边界就欧洲人民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意见交流、沟通、讨论、辩论的空间。伴随着欧盟的制宪过程,欧洲公共领域建设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盟制宪不仅仅是宪法的制定与表决,从更宽泛的视角来理解,它是包括了一系列议题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的欧洲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培育欧洲的公共领域和欧洲公民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关欧洲穆斯林问题的大量研究,往往都关注穆斯林群体在西方世界中身份的建构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紧张关系。但这些分析可能恰恰制造了某种盲区,因为它忽略了文明冲突表象下的阶级问题,也忽视了少数族裔的极端暴力行为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本文认为,今日欧洲的穆斯林问题,不仅仅是宗教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怖主义问题,而且还是福利国家中的阶级压迫以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危机的结果。所谓文明冲突,很可能是少数族裔、移民群体无产阶级化的结果,而不是源于欧洲穆斯林整合困境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从阶级分化这一因素出发,我们可以摆脱将宗教视为自然属性的偏见,从而深刻认识到伊斯兰教对于外籍劳工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上的意义。宗教和身份与其说是人的自然属性,不如说是成长于特殊经济基础之上结合独特文化元素的产物。因此,以一种基于阶级、身份等多维度而展开的更为丰富立体的视角来分析欧洲穆斯林的问题,将有助于研究者摆脱简单的印象式、描述式研究的局限,从而避免倒因为果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村民有自我治理能力。这种治理能力会迅速成长,乡村公共空间会越来越多。2008年,我作为土木再生的一名成员,前往遭受汶川地震的甘肃文县踏勘现场,土木再生计划在文县的丹堡乡、哈 相似文献
4.
《欧洲研究》2010,28(4)
《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形成》一书,依托文明冲突论、暴力-国家起源与社会权力理论,探索了欧洲现代国家体制形成的动因。作者伯克论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历史依据;同时将文明冲突理论与国家理论关联分析,论证了文明是历史发展中独立的行为体,基于认同的文明是冲突的起因;此外,他拓展国家概念,即国家不仅包括物质与制度要素,也将文化要素纳入其间。伯克的研究挑战现代国家形成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国家体制的起源是诸多伟大文明之间各种冲突碰撞的产物,这些冲突的影响向下施加作用并塑造出了各类的政治结构。但是伯克忽视了欧洲中心论的形成背景与条件,也没有提出如何化解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22日,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法国人文之家、巴黎第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隆重开班。空间这一共同的研究主题再次将学员们聚集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This essay is a short comment on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by Dr. Liu Ji,Class versus Generation Cleavag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 i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one of the monographs thoroughly exploring the welfare crisis in west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the 1990s.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roles of the various social coalitions with veto powers during the retrenchment process of public pensions in 5 European countries. He finds ou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相似文献
7.
8.
日本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建设,并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亚洲领袖.但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意识导致日本难以做到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和亚洲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和平与繁荣的东亚新秩序,这成为该设想难以变成现实的主要症结.近代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后,极端的民族主义就日益凸显出来,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内的专制,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亚洲邻国的轻蔑和对欧美强国潜在的对抗意识.今天,日本极端的民族主义影响没有彻底清除,不能适应东亚经济政治区域化的历史要求.日本非科学的、缺乏民主和世界主义的民族主义,与其"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存在着内在冲突,给日本的东亚政策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Suzanne D. Rutland 《澳大利亚政治与历史杂志》2014,60(2):194-213
The plight of Soviet Jewry emerged as a major issue for World Jew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Both Israel and Jewish Diaspora communities campaigned to give Soviet Jews either freedom of religion or the right to emigrate. The 1960s saw the promotion of the latter, with the slogan “Let My People Go”. Whilst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and only being a medium power,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played a key role, with Australian politicians at times acting against the advi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The politicians were swayed by idealism, whereas department officials pursued a pragmatic, realist approach, being only concerned with what they saw as Australia's core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0.
Tracy L. Devine Guzmán 《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2005,24(1):92-122
If categories of 'race' and nationality ar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structions laden with irrefutable meaning and consequences, then ethnic identities, like any other forms of identity, are means to other ends that may or may not be particular. Twentieth‐century indigenist history in Brazil reveals how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indigenism and nationalism can coalesce in a tautological politics of identity that undermines individual liberty and democratic heterogeneity. The concepts 'post‐indigenism,'post‐nationalism' and 'post‐identity' point to the strategic suspension of the infinite heterogeneity of the political subject as a means to widen the ground of shared experience and common interests beyond the realm of hollow and oppressive essentialisms. 相似文献
11.
广东与印度尼西亚的经贸往来很好地说明:在中国现行行政架构下,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了一个地方对外经济交往的大方向和重点,而地方的发展需要则决定了地方对外经济交往的频率.在现行的政企关系中,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仍然是地方对外经济交往的主体;地方对外经济交往的延续主要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地方领导人的更替可能会影响到地方对外经济交往的成效,但不会影响地方对外经济交往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付这类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斡旋、促成冲突各方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等.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美国凯特林基金会国际事务部主任哈罗德·桑德斯博士在<公众和平进程:通过长期对话化解民族冲突>一书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阐述了公众在化解种族冲突中的作用,并对公众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一整套可以具体应用的理论框架,为解决民族冲突、消除族裔隔阂提出了新视角、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缅甸日据时期,缅族、克伦族发生多次冲突,其原因除缅族、克伦族历史传统因素外,还有历史上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留下的"后遗症",以及日本侵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推波助澜。两族在冲突解决上也截然不一。克伦族对冲突采取"暴力对抗"与"和平谈判"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分别导致了大相径庭的结果。缅族领导对冲突处理不够细致、深入,为建国初期克伦族叛乱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