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及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评述美国黑人对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为美国黑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一直是矛盾和不定的。他们有时认同其中一种 ,有时认同两者 ,且其内部也常常观点不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矛盾与其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密切相关 ,其根本原因是黑人及其文化长期被美国社会歧视和排斥 ,这一矛盾至今仍困扰着他们 ,影响今后黑人民权斗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静静  谭惠娟 《求索》2014,(5):173-177
对黑人女性的关注渗透在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生活与创作中,这几乎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刻度,将其与同时代的诸多美国黑人学者区分开来。作为一个意义丰富的索引,黑人女性在其生活与创作中的位置也折射出杜波依斯整体的政治文化思想与审美维度。通过提炼杜波依斯的经历与作品,分析其创作与现实的微妙脱位,展示其黑人女性观的萌蘖与发展、内涵与内在矛盾,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杜波依斯的整体思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赵纪萍 《青年论坛》2009,(6):130-132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经历了黑人文化复兴的全过程,而且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的创作中融入了诸多的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以及极富特色的黑人英语,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黑人文学的独特审美观点,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而且小说在关注主人公珍妮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人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由此指出黑人文化是黑人民众的根,是黑人重获自信、进行自我身份重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于贺巾  王莹莹 《前沿》2014,(9):236-237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传统、怀疑一切的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语境下的黑人女性戏剧在语言、取材以及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黑人女性剧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化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美国黑人族群的独特性,激起了美国女性正视种族歧视并追求身份认同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赵昌汉  甘莉 《求索》2014,(2):129-132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美国黑人文学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反过来,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标  孙勇彬 《求索》2013,(10):170-172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文学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  相似文献   

7.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四十多年来,美国黑人投票率的提高及黑人民选官员的增加使美国黑人的状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长达近一个世纪束缚黑人投票的历史被<1965年选举权法案>终结,投票权的获得使黑人开始了从二等公民到参与政治的转变.如今,黑人总统奥巴马"问鼎白宫,登上权力宝座,充分参与政治"的梦想成真,奥巴马的成功是踏上黑人先辈们用生命搭建的历史阶梯实现了几代黑人的美国梦?还只是美国想为世界展示其民主的力量.为世界人民在当前金融危机未消褪的情况下传递新希望的信号,民权运动之路依然漫漫?奥巴马的当选是否会更加推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总的来说,他的当选为黑人民权争取带来了新希望,更是美国为世人展现新的外交形象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求索》2014,(7):133-136
美国黑人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随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美国是不同族裔聚居融合形成的多民族国家,这就注定了美国文化是多种文化碰撞与糅合的结果。美国文化主要以白人文化为主,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外族裔文化,最后糅合形成善国当前的综合性文化。主流文化与备种少数族裔文化在某些方面无疑会发生碰撞与磨合,由于文学恨植于文化,这就使得处于特殊境遇的美国黑人文学拥有了非洲族裔文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美国黑人文学的思维逻辑、创作主题及其“自我”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温朝霞 《桂海论丛》2009,25(4):107-111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编辑活动,客观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编辑活动与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选择扬弃新旧文化观念、优化传播新文化成果的活动,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编辑活动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要全面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正确发挥编辑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引导作用,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文化认同的历程——以《桑尼的布鲁士》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求索》2007,(1):192-194
文化认同问题曾长期是美国黑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桑尼的布鲁士》,通过对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的描述。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一部分黑人的文化认同的历程。“我”曾长期以“他者”的心态对待黑人及其遭遇,与真实的黑人世界格格不入。后来经过各种事件的触动,特别是在桑尼的音乐的感召下,“我”最终融入了黑人生活,完成了对本族文化的认同,从“他者”变成了“我们”中的一员。这一文化认同过程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的精神经历,也包含了鲍德温对黑人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丰国林 《前沿》2010,(12):153-156
托尼·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都是现代著名的黑人女权主义作家,一生都在为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而写作,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们站在边缘人的立场,关注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用自己的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综合这两位女作家的几部主要作品,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多层次解读。指出建立在白人价值观念之上的分裂的自我,是造成黑人女性否定自我、迷失自我的原因;而建立在反叛社会价值观念之上的叛逆的自我、建立在黑人文化历史传统之上的完整的自我、建立在姐妹情谊之上的群体的自我、建立在争取女性话语权之上的知性的自我才是黑人女性积极走向成功、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13.
西方以标榜的理性实践大旗去“援助”、“改造”落后民族的结果,却制造了虚幻神话的事实.近代非洲被迫与全球扩张的西方相碰撞,既是历史文化意义中的非洲自我价值观的被动剥夺,也是发展愿景意义上的西方势力的刻意宣扬.总体上,在非洲与西方的遭遇过程中,理性实践与神话生产的际会,在摧毁非洲原本较为稳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促动了西方主列强导下所谓“现代国家”的萌生.事实表明,西方列强无视非洲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我积累、自我进步的逻辑,通过强行植入西方价值观与发展模式,并不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出路.非洲具有的传统性比西方的理性实践更具“历史性”,非洲发展道路,取决于非洲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传播的控制观的观点,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传播的建构观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传播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文章借助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符号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材料分别从对社会组织的建构、对文化秩序的建构、对思维模式的建构进行了论述,突出了传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文化共识形成的建构作用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从而通过文化世界的建构,建构自身的生存规则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传播是文化发展演进、传承扩散的途径和手段.文化经典的传播主要指文化的要素、内涵和精神的流传、播散.在实践过程中,不但整体形态的文化必含传播,就是单项的文化要素也必有传播这一运动形式.而任何传播行为必运载着相应的文化则更是显然的事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宗教、道德、教育、艺术等元典.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传播,不仅有利于发扬、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振兴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海洋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具有中国特色、表达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诉求的海洋文化,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唐宋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因此,深入挖掘唐宋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基因,考察其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洋文化的方式与途径,对于探究中国海洋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优化海洋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缩小与世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乃至将我国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海洋强国,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本文以传播过程模式的传播主体、讯息、受众三大要素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其文化阻抗表现为组织传播的阻滞、大众传播效果的削弱、人际传播的隔阂,在文化根源上分别代表了宗教文化的排他性、语言迁移的跨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的缺场,进而试图在文化与传播的交叉视景中探索文化阻抗的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以探讨人及其文化为重的学科,人类学在对非洲的探索中发掘了非洲身份,丰富了学科内涵。鉴于非洲特殊的历史进程,即与西方相较而言工业化生产短缺的"事实",人类学赋予并将非洲置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谱系中,制造了非洲从"部落社会"到"剧场国家"的续集。这是线性时间在政治上的表达,是西方扬弃"他者"的自我再生,更是一个包含着压抑与反弹的纵向投射。现实的发展表明,人类学对非洲的探索,需要形成一种以非洲为中心来看待其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非洲中心论",从而匡正一直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在非洲研究上造成的偏见、执拗,甚至扭曲,以克服人类学理论的自我限制。  相似文献   

20.
杨皓晖  ;曾遂今 《求索》2007,(7):188-189
探讨传播与文化的互动形态,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是传播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本文以传播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当代电视音乐文化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系统分析了电视传播对于社会音乐文化生态的影响;提出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与重建的问题;并进而探寻保持当代电视音乐文化传播生态平衡的对策,进行有效的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