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隐逸思想是元代绘画发展的基本底色,也是人文绘画成熟的内在质素。元代画家在重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宋代传统,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绘画理论思想及品评标准,树立了中国人文绘画技法和精神格调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3.
李明 《创造》2021,29(8):83-84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度,取消了画院.除了一些活跃于宫廷的画家之外,部分士大夫都隐居不仕,过着书画自娱、闲情雅逸的自在生活,这无疑促进了文人画的兴起.自赵孟頫提出艺术必须"托古改制"后,崇尚"古意"、摒弃南宋画法而学北宋、上追及唐的思想,左右了整个元代文人画的情感和趣向.继之而起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被统称为"元季四大家",他们的绘画萧散简远、逸笔草草,又湿墨繁笔、枯润各异,散发着一种对人世生活的超脱之感,代表着元代绘画的整体精神.黄公望是四人中最年长者,无疑也是元四家之首.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绘画史,文人画历经唐、宋、元而追至明清,蔚为大观,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峰。它代表着整个中国的艺术精神,因为只有品德才学极高的文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画家,中国画蕴涵着文人的全部气质。画家画到最后是在画思想、画学识、画修养、画人生。  相似文献   

5.
梁楷是南宋画家,他在继承前人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融入到绘画理念里,创造了以"减笔"和"泼墨"为表现形式的新的绘画技法,他的"禅意画"有如神来之笔,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画法。他用写意展现人物、景象的精气神,让神韵尽展画面,以此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精神。他的绘画富有生命力,对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闺阁画家"与"妓女画家"这两个绘画群体来透析明清时期的女性绘画史.主要从题材表现上论述了闺阁与妓女画家的不同,指出妓女画家多寄兴于兰、竹,而闺阁画家则在较广泛的题材领域从事创作.进而,又论述了她们在绘画旨趣上的差异,认为闺阁画家是以画自娱的,而妓女画家则以画遣怀;这样的旨趣又影响到她们的画风,一个是工致的,一个是偏于写意的.最后指出了闺阁与妓女绘画的共性:它们既未能在绘画题材上有所开拓,又在表现技法上追逐于男性绘画,而这其实是古代女性对于男性依从关系在艺术上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16)
正画家马蒂斯(Hanri Matisse)在《画家手记》(Notes d'un peintre)中说道,他的画,其实都是在追求一种"表现",虽然他运用了许多的技巧,但是所有的努力,根本都是在追求一种内心的表现。"对我来说,我无法完全区分我对于人生的情感和我表现这些情感的方法。"马蒂斯说道。画家用绘画来表现情感,情感的张力,与绘画的表现成正比。正如马蒂斯所说,他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历来有"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清末以来不少山水画家坚持文人画传统,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没有了"师造化"的精神.20世纪提倡艺术面向生活、面向现实,亚明先生五十年代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外出写生的创举,不仅促使"新金陵画派"的诞生,成就了自己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画在整体文化精神和笔墨艺术上的变革.此后,亚明先生多次出国访问写生,努力尝试使外国风情同中国画笔墨融合,又一次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谈张可久散曲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臣  赵平分 《前沿》2007,(7):226-228
张可久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0.
杨挺的中国画,别具一格。重浓妆,不唯浓妆;重淡描,不唯淡描——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虚实之间见魅力。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是形成民族绘画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画家杨挺重线条,但不唯线条,点点线线恰到好处。他在《中国画线条艺术的魅力》论文中强调"线"的作用,同时又强调"线"的诗情韵味功力。确实,欣赏他的许多力作,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笔下有了诸多美而新的形象后,情感阐述的线也做到了虚实之间见火候。品读杨挺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地欣赏到画家描绘的美景,并且从这些美景中确切感悟画家  相似文献   

11.
胡珺  马真真 《传承》2013,(2):84-85
绘画是一种语言,绘画文化词汇呈现绘画发展的轨迹。中国绘画文化词语在其发展中体现了中国的绘画精神和文化底蕴,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风格,传达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神妙能逸"等美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落实到绘画上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它所蕴含的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天人合一观与原始岩画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相通。从东西方哲学与美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勿庸置疑。人文主义美学中的“游戏说”——本真游戏,原始岩画艺术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游”这三者同样追求一种主客相忘的本真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它们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3.
陈丹青回国已经十年有余。在画家身份之外,十年中,他的各种文字、言论常见诸于报端。这些文字或谈绘画美术,或议论当下教育体制,或触及公共言论空间,或遥想民国当年。在他的诸多言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其谈论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在那些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中,鲁迅是陈丹青最喜欢的,也是其谈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14.
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一向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发展的高峰时期曾出现过东晋顾恺之和唐代吴道子那样彪炳史册的杰出画家。随着山水、花画的独立成科与兴盛,人物画则日渐式微,元代以降,除了明代陈洪绶、清末任伯年等少数画家外,则很难再觅到真正高成就的画家。近代之后,人物画才又有所转  相似文献   

15.
元代在云南的政治统治是多方面的,宗王统治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但云南宗王中的"九王"所指为何至今仍无详证.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九王"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考证,并进而提出"九王"在整个元代对云南统治时期三个阶段的重要作用、"宗王"之治成为在云南的一种新的统治模式的观点,对元代云南宗王之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从中国历代绘画角度看,中国绘画有着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活动随着人类认识规律而不断的进步,从心理美学思想和理性认识,把中国绘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从视觉上,在有限的面积上,体会那无限的空间。因为绘画艺术毕竟主要是用视觉器官来感受与欣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从精神上的存在形式,画家在作画时需要充分调动起思维去想象,体会画外之画的空间与意识。同时还包含着一种空间,也就是自然空间,与历史空间的绘画美学如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张筱南 《求索》2012,(8):136-138
元散曲又被称为"大元乐府"。"乐府"之名既反映出元散曲灵动自由的世俗形式特点,又展现出元散曲基于现实、出于心声的雅正精神本质,是元散曲乐府精神与雅正特质的精准表达。元散曲的乐府精神体现在声律的音乐性、形式的自由度及内容的现实性上。其雅正特质表现于题材选择所展现的志士情怀和散曲意境所崭露的文人韵味。这种乐府精神与雅正特质的呈现,与元代曲家的尚雅意识和他们意图复兴儒家正统文化的士人心态有着密切关联。本文论析元散曲乐府精神与雅正特质的呈现方法及成因,用以探讨元代士人借俗写雅、以曲自鸣的深层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2)
<正>我认知著名实力派工笔山水画家贾国英先生是从他的作品开始,当读到其《名家画名山——太行山专集》的十三幅原创作品时,我顿感一种震撼,其作品精工细腻,设色古雅,构图恢弘、文人意趣浓郁、古意高远、格调独特,彰显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艺术特点。唐朝诗人刘沧咏太行有诗云:"风入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之一。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绘画艺术。不同的绘画艺术,映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构图是绘画语汇中的重要构成之一,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画之总要”。它指的是,画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需表现的形象及色彩、形状、明暗和轮廓加以适当地组织、安排和处理,使之构成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平面上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  相似文献   

20.
张兴龙 《传承》2009,(3):52-53
山水是江南园林的精华,叠山理水造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绘画美学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园相通,全园生动;返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化、人性化,是江南园林追求的诗意境界。江南园林的诗意境界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的一种清淡平和的人生境界,是文人受到压抑的心灵在现实中获得舒展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