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已经见顶,在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会出现GDP季度增速跌破9%的次萧条局面,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2.
张辉 《瞭望》2008,(44)
怎么看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动性,以及市场信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日上证指数整理回稳的走势,以及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笼罩下仍基本面良好的现实,使市场人士对国内 A 股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关系问题兴趣再起。事实上,尽管此前中国股市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但中国宏观经济却经历了长达7年的高速稳定增长,如何看待国内股市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市场瞩目所在。A 股能否晴雨中国经济?就此,《瞭望》新闻周刊近日走访了中央财经大  相似文献   

3.
一部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新著——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吴振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焕发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盎然生机。然而,由于市场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利益主体多层次化以及市场体制种种弊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有着根本不同。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加强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为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走势,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于11月27日在中央党校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国家信息中心综合司司长祝宝良、中央汇金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张宏安、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王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温绍娇 《学理论》2009,(15):72-73
西方国家均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宏观经济调控具有某些共同点。由于各国市场发育程度、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其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宏观调控存在差异。比较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之异同,可以为建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供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戴廉 《瞭望》2003,(10)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很不平凡”一词,概括了过去五年的国内形势并肯定了我国在宏观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卢中原认为,我国政治环境稳定,改革的广度、深度将继续扩大,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激发出各个方面特别是民间所蕴藏的活力,外国资本也会加大向中国的投入。他判断,未来的五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乐观的。但是新一届政府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相关内容却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定位和建立规范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的观念,为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里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宏观政策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南。 一、政府职能的规范化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由民间推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比重,以及由市场主导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在总体生产中的比重,都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在从通常的“大政府小市  相似文献   

9.
中国宏观经济在政府强大的刺激政策作用下,于2009年第二季度实现“止跌、触底”,但这种局面并不坚实;在萧条和政策性救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政策层面的反弹与市场层面的下滑并存,并没有进入“市场性反弹阶段”。更没有步入稳定复苏的通道之中。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圣诞节的一周,随着上证指数1300点的市场"心理防线"不断被击破,中国证券市场一时颇有风雨飘摇的味道。这个曾经被寄托了无数改革使命的市场,在中国经济最火热的2004年,不但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反倒走出了一条背离宏观经济走势的"熊市"颓路。  相似文献   

11.
刘琛君 《学理论》2010,(11):58-59
国民收入账户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得到初步认识。在开放经济下,经常账户进入了这一分析框架之中,它和原有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着深刻影响。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内涵进行的分析,揭示了内外经济的关联性——衡量外部经济的经常账户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内部经济状况,是内部经济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2.
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否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是中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战略问...  相似文献   

13.
热词     
正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对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改革。"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普遍的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正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李书琴,刘卓良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现代市场经济和近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构建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手段,其根本缘由在于对市场经济本身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5,(27)
有关宏观经济的冷热之辩,随着上半年各项数据的出台而再度被激活。有人认为目前各项指标温和可控、搭配合理,经济运行处于理想区间,比如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的陈东琪、王小广;有人则根据连续两个月消费物价指数低于2%,货币信贷处于低位,企业效益下滑等,认为宏观经济面临较大通缩风险,政府应及时调整,以避免经济硬着陆,比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袁钢明、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王建;还有人则认为目前媒体及研究者对于微弱的数据变化过于敏感,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立群,在他看来,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比较稳定,“如果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奥运激情尽情燃烧、中国健儿佳绩频传的欢庆气氛中,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人们也普遍担-比奥运之年的中国经济表现。中国经济能否特立独行于世界经济衰退而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高速增长势头?后奥运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后劲十足?中国会不会陷入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陷阱?政府能否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和刚公布的7月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对于这些担忧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林毅夫: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保持了2003年以来较平稳的发展态势。但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仍存在内外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观察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宏观经济都曾出现过“中期变盘”问题,即到计划执行的中期,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而导致宏观政策发生根本转向。“九五”中期的1997年~1998年, 因内需不足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 中国宏观经济曾从紧缩转向扩张;“十五”中期的2002年~2003年,宏观经济又从扩张向适度紧缩转向。即将开局的“十一五”规划是否存在中期变盘的可能?如何通过对发展节奏的把握,既尽可能地避免“中期变盘”的发生, 同时又为可能的经济周期性变化预留发展空间,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复杂但却平稳的态势。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之所以在复杂中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总体运行趋势,其核心原因在于:(1)下行力量与上行力量抵消,使全年波幅不大。(2)政策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特别是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效控制经济下滑。(3)内生增长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型需求已经启动,市场主体对于波动的预期和抵抗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均衡态势,明年调控将在继续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更注重与外部经济的协调与均衡“尽管宏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但国内经济总量依然保持了难能可贵的稳定平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就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变化和明年走势阐述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