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柬埔寨华侨华人政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柬埔寨华侨华人政策的发展变化廖小健柬埔寨王国位于中南半岛南部,1993年人口约930万,高棉族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当地华侨华人曾达40多万人,经过70年代的巨变迁离,现约有30万,占全国人口的3%左右。柬埔寨王国曾是法国保护国...  相似文献   

2.
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蔡奕俊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88.36%集中在东南亚地区①。相对于欧美华人社会享有的“人才库”之誉而言,东南亚华人社会素有“钱库”之称其拥有的资本占海外华人总资本的70%②。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社会丝济生活中,一直扮演...  相似文献   

3.
目前为数多达2000万左右的海外华人(泛指华侨、华裔和华人)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居住于东南亚。马来西亚1970年人口调查统计中,全马华人总数为3,555,879人,其中福建人最多,有1,122,739人,客家人次之,占862,005人,广府人又次之,占659,005人,潮州人居第四位,有421,989人,海南、福州、广西及其他邑籍一共有473,651人。各籍华人虽然有相  相似文献   

4.
文莱现有华人3.76万,集中在城镇居住,是文莱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族群.在"马来、回教、君主"政治制度框架下,华人的公民权受限制,加入其国籍非常难,没有政治诉求的机会;在经济领域里马来人优先,但华人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社会生活领域,华人可组建社团,参与公众活动,政府允许华文教育生存发展;华人宗教信仰自由,可维持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但必须效忠苏丹;华人和马来人能和睦相处,没有种族纠纷.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人口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应被视为新华侨华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大约3500万,美国华人有330万,加拿大华裔有120万.美国和加拿大新增加的华人人口中,新华侨华人约占2/3.加拿大的新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人移民基本上集中在西海岸地区,从1970年开始,华人集中而居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区域分散化趋势日渐明显.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很多.但是,新华侨华人中贫富差别严重.影响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的因素有:美、加、中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放宽了对移民出入境的限制;华人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影响了其职业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也对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布在世界五大洲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侨民或中国血统人,约达三千万人。海外华侨和华人所拥有的资金相当可观,估计在两千亿至三千亿美元左右。海外华侨华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多数处于劳动阶层之外,进入工商界、科技界、文教界的海外华侨、华人也越来越多。能不能做好对海外华侨华  相似文献   

7.
"马来化、伊斯兰化和君主制度"下文莱华人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战后迄今,文莱政府通过法律限制文莱华人获得公民权,导致大部分华人尚未获得文莱国籍.虽然政府在经济上刻意扶持马来人并致力于国家伊斯兰化,鼓励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但仍在经济领域留给华人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容忍华人保持原有宗教和发展华文教育,维持和发展华人意识和华族认同.文莱华人基本上能与当地政府和土著民和睦相处,并能在经济领域维持相对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7月,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以丛书之十五形式推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李明欢教授所著《欧洲华侨华人史》一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引人注目的一件事。该书总凡860页,共计70余万字。单论量而言,就已足见其相当分量,但该书出版的意义显然还不啻如此。“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此言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用以形容华侨华人分布之广泛和生存力之顽强的常见表述。然而,“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研究”,则可以说是得益于《欧洲华侨华人史》的出版才有更完整的体现。因为,在该书问世之前,国内已…  相似文献   

9.
《治理现代化研究》2012,(11):F0003-F0003
南尖塔这座城郊小镇因唐朝名将尉迟恭在此修建千佛宝塔寺而得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镇方圆28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下辖15个村街、3个社区,总人口近5万人。2012年财政收入任务指标为4293万元,截至9月份,实际完成3385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8.8%,财政收入年增速在全区排名首位。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华人社会,从16世纪70年代以来,已持续存在四百二十多年了。其间,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具体说来是1976年)为断限,此前四百年可以说属华侨社会时期,因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保持华侨身分;此后可说属华人社会时期,因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已...  相似文献   

11.
韩国未来人口变化预测李相一、人口学的变化1.人口规模及人口增长率我国总人口规模,从1995年的4485.1万人到2000年增加为4678.9万人,预计15年后的2010年可增加到4968.3万人。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0.88%预计到2000年降...  相似文献   

12.
越南:华侨华人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邱文福半个世纪以来,越南对华侨华人政策先后作过七次调整。每次调整都与中越两国关系密切相关。近年来,越南又对华侨华人政策作了调整,这是越南内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部分,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越南顺应世界形势发展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对华人经济的影响王望波8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有了一些重大的转变,有利于华人经济的发展。而华人经济作用的发挥,也推动了当地民族经济的繁荣。一、国籍政策对华人经济的影响1978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15.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5,18(1):73-78
本文指出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于华侨华人研究日趋关注的现象,认为这主要是由持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认识引起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华侨华人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认为对于华侨华人"特殊性"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华侨华人作为移民群体所具有的个案意义,从而引发对移民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政治敏感性,并拓宽华侨华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是一个由大小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多民族的群岛国家,如今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教徒约4000多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天主教徒占总人口的87%,成为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然而,在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之前,菲律宾群岛上大部分居民则信奉原始宗教,棉兰老岛南部和苏禄群岛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随着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逐步确立和传教活动的加强,天主教在菲律宾得以迅速传播,菲律宾受洗礼的人数不断增加:1583年为10万人,1622年增至50万人,到1898年则达650多万人,天主教徒已占  相似文献   

17.
我国3000多万侨胞,约90%聚居在东南亚地区。值广州深入改革开放之际,如何发挥东南亚侨胞众多的优势,吸收更多的东南亚华侨华人资本,已成为值得侨务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给在日华侨华人造成了新的迷茫和困惑.战后日本长期以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而为人称道,而现今的日本是否还是值得留恋的宜居之地?在日华侨华人面临着新的抉择.日本《中文导报》与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感到在日本生活幸福的华侨华人的比例,与地震前相比,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分析问卷结果,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留日学生减少、新华侨华人归国人数增多的现象,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将面临成长停滞或规模萎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发挥华人优势加速广东企业跨国经营陈乔之一这里所说的华人,系指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人或是有中国血统的外籍华人,包括港澳台湾地区的中国人以及散居在世界五大洲的华侨及外籍华人。上述地区的这些华人,其所拥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数众多。目前台湾有...  相似文献   

20.
陈乔之:"献身东南亚研究事业,我无怨无悔" 本刊编辑部: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乔之:暨大的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起源于1927年上海时期的暨南大学建立的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当时暨大聚集人才,开展南洋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可以说是开了中国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之先河.抗战期间暨大沦陷,南洋文化事业部停办,人员也失散了,其中一些人到了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学会,继续从事东南亚和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以后来我们跟新加坡南洋学会的联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