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平,是全省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数据显示,省、市级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6032户、39629人。可以说,东平县扶贫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受到了各方力量的关切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不是齐书记过来的话,我们村也不会发生这么多变化。"谈到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派驻东平县新湖镇李楼村第一书记齐志超时,村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自2015年入村后,齐志超紧紧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中心,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倾听百姓心声,创新实施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综合考评机制、"精准扶贫四步法",实现了帮扶村基层组织的转化升级和村民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开篇的话实现全面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头羊"。当前,我省有1.5万多名"第一书记"活跃在农村扶贫一线,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使命与重担。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在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下,"第一书记"进村后迅速转换角色,他们以村为家,深入农村了解实情、难题,急群众之所需、想群众之所想,一方面找寻贫困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乐山市派出1100名市、县机关干部担任彝区、山区贫困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第一书记"紧紧围绕扶贫任务落地、惠民措施落实,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改进作风上下功夫,为彝区、山区贫困农村实现同步小康补短板、破瓶颈。穿针引线真情扶贫解困"夏书记来了,快进屋喝水!""给你带了点米和油,顺路送过来。"最近,市粮食局下派金口河区吉星乡民政村的  相似文献   

5.
刘秉承 《实践》2016,(4):46-48
正2014年9月,呼和浩特市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程,向"十个全覆盖"项目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类村"和扶贫整村推进村首批派驻了152名第一书记。2015年9月,伴随着自治区选派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决策部署的下达,呼和浩特市加快了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进度,又选派  相似文献   

6.
<正>"扶贫不单单是把贫困群众从大山里搬出来,更重要的是搬走老百姓心头上的落后观念"——这是来自"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毕节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马萍的心声。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马萍就一直从事农村工作,29年的扶贫之路让她深有感触:"改变贫困,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才能看到脱贫的希望;决战贫困的征程中,才能收获最美的风景。""山一家,水一家,扶贫要去每一家。"29年来,马萍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在做。扶贫,要"扶",首先要"知"。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2月,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功田响应学校号召,自愿报名省派第一书记,到成武县九女集镇陈庙村开展扶贫工作。这是李功田第二次到贫困农村工作。两年来,他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的目标开展工作,使村党建工作有明显提升,村班子领导能力明显加强,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的党建目标,圆满完成了扶贫工作任务。李功田本人在2016年  相似文献   

8.
3月30日,山东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宣布将2500元作为"十二五"期间扶贫标准,按此新标准,山东省对应贫困人口有820万人,人数较之旧标准增加了近一倍。自2016年起,山东省扶贫标准要提高到4600元。对照目前世界银行制定的每人每天1.25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和小康社会每人每天收入2美元的贫困标准,山东省制定的标准,按  相似文献   

9.
##正##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识别干部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扶贫攻坚的务实之举宣汉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建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17.9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4%,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宣汉县立足扶贫任务重、脱贫压力大的县情实际,切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坚持把最优秀的机关干部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9,(12)
<正>克什克腾旗地处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北部,这里蒙元文化、契丹文化交糅绵延,资源禀赋、地缘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基础条件差、产业底子薄、贫困程度深,被列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共精准识别贫困嘎查村67个,贫困人口12564户、27740人。为了解决扶贫干部帮扶不走心、贫困群众精神难脱贫的问题,实现扶贫干部融入贫困家庭、贫困群众信赖扶贫干部的目标,形成干部真心帮、群众真心干、干群一家人的氛围,克什克腾旗创新实施"三认三记"精神扶贫工作办法,  相似文献   

11.
消除和缓解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贫困现象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启示:准确把握贫困区域的客观实际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确立科学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建立完善各种反贫困社会制度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核心;激发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反贫困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正三届驻村,6年坚守,杨波把青春热血洒在"贵州屋脊",以实干托起群众致富小康梦。今年,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月被评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韭菜坪海拔2900米,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就坐落在其半山腰上。52岁的村民李广英如往常一样在韭菜坪景区门口支起棚子卖烤洋芋,周末两天就收入上千元。李广英家是海嘎村46户精准扶贫户中的一户,以前靠种土豆玉米难果腹,如今不仅发展起了中药材产业,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规划是提升产业扶贫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多年的扶贫开发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治贫的根本性措施,是走出贫穷的根本出路,是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是农民致富的希望所在。产业扶贫是一种"造血型"的扶贫开发模式,能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一、加强产业扶贫的意义(一)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措施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就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扶贫就是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产业扶贫是扶贫  相似文献   

14.
研究贫困治理的逻辑问题,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关系,更要考虑中国共产党坚持减少和消除贫困的决心、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改革、社会文化转型等因素,这是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关键。基于对宁夏贫困治理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金融扶贫的"盐池模式"、易地扶贫搬迁的"平罗模式"的分析,构建贫困治理的逻辑与贫困治理体系,对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和成果巩固有重要意义。使经济发展惠及贫困人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贫困治理的政治定力;突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是贫困治理的活力来源;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进行"造血式"贫困治理,是减少和消除贫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贫困是困扰世界发展的难题,各国在面对贫困问题时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不同的相应措施。中国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习近平针对国内存在的贫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靶向方案——精准扶贫。有陕北农村梁家河插队七年经历,又在中国多个基层岗位任职的习近平,对贫困是有深刻理解的。他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  相似文献   

16.
<正>钟山区在"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扶贫攻坚路上只剩下"最后一公里"距离,全区将继续按照当前的"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思路,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率先小康。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重大的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贵州省、六盘水市要求钟山区提前实现全面小康,为钟山区带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必须把扶贫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工作来抓。分析现状找差距钟山区坚持真扶贫、扶真贫,不断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全区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4.76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9.1%下降到2014年的9.19%。目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后2020"时期,如何防止贫困反弹并实现扶贫效果长久化、制度化,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考虑的战略性问题。文章在辨析贫困概念内涵基础上,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及其成效。研究指出,"后2020"时期,绝对贫困即将成为历史,相对贫困将会显现,为应对相对贫困,需要调整扶贫标准,克服扶贫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痼疾顽症。文章最后提出了"后2020"时期扶贫工作对策:一要克服扶贫管理碎片化现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二要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的攻坚力度;三要建立起脱贫再返贫防范预警机制;四要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推动可持续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8.
<正>摆脱贫困,产业支撑很关键。产业兴则百姓富,在大扶贫战略行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打好产业扶贫这场硬仗,贫困群众才能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取得新成效。"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必须树立抓产业就是抓扶贫抓发展的强烈意识,采取超常规举措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据4月13日《经济日报》报道,为解决扶贫资金分配"碎片化"等问题,甘肃省今年将整合农牧、交通等15个部门管理的相关资金近389亿元,盯紧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用于58个贫困片区县精准扶贫。以往的基层扶贫,常常以两种方式体现:一种是输血式扶贫,一种是造血式扶贫。相比较而言,造血式扶贫,就是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扶持,让贫困群众掌握更  相似文献   

20.
<正>既要"以点筑面"又要"以面带点"精准扶贫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脱贫攻坚机制创新,它将扶贫工作重心从瞄准区域转向瞄准农户,更加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一机制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国1000多万人受益,摘掉了"贫困帽"。然而,有人就此认为,实施精准扶贫可以忽略甚至放弃区域扶贫。这一观点存在偏颇,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应当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